身边经常出现一些热门词汇,例如脱钩、断链和去风险等,一直试图从一些书中寻找相关解释。
最近读了中央党校主讲教员王京东编写的《经济学底层逻辑》一书,书中对上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
书中提到,国际分工原理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后来被李嘉图发展拓展。然后又受到俄林、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甚至遭到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强烈反对。
亚当·斯密在1776年版《国富论》中写道,“如果其他国家提供的某种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更便宜,那么我们可以输出我们最擅长生产的商品与外国交换,而不是自己生产这种商品”。
需要注意的是,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有一个重要假设,即参与贸易的双方至少各自拥有一种具有优势的商品。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了他的“比较优势说”,即各国只要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分工,让优势国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进行贸易,贸易双方就能以较小的消耗创造更多的财富。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是亚当·斯密的批评者,他认为,斯密和李嘉图自由贸易的主张代表着英国有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仅要求在国内进行自由竞争,而且在国际上也要进行自由竞争,这有利于英国发财致富,但会牺牲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提出这一批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迅速发展,而德国仍然是个农业国,停留在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时代。
李斯特指出,德国能够为英国提供的只有一些儿童玩具、木制钟和哲学书籍。他还说,德国人为英国砍伐木材、生产扫帚和放牧已经够久了。
李斯特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古典贸易理论只强调落后国家可以花钱购买更便宜的商品,只关注眼前使用价值的增加,而没有考虑到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国家生产力的进步。
财富好比果实,而生产力则是果树,财富是生产力的结果,只有生产力才是财富的源泉。
书中在国际经济循环一章中还提出了作者的两个观点,第一,比较优势并非陷阱,第二,参与国际分工没有输家。联想到中国现今的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背景,非常有意思。
通过这些内容的整理,可以提供经济学角度对近期关于脱钩和断链问题的参考。
书中的理论、现实、经济和政治,都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