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水准上看,《天瓢》和《草房子》《红瓦》要差一个档次。曹文轩的特点是观察事物具有耐心、对情感的掌握细致入微,这使他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都体现出笔力,但是在《天瓢》中,这两个特点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
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种回忆,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着油麻地的雨,包括滂沱的雨,细腻的雨,等等。对曹文轩而言,这些雨都有各自的区别,并且都牵系着独特的记忆,但在读者而言却有一种割裂感,特别是对这些雨的描写与情节没有明显联系的前提下,即便叙述比较细致,阅读起来仍旧会有阻滞感。
曹文轩代表性的“纯美”语言,在本书中也有略微的偏差。对比《红瓦》中那种流畅、简洁而清新的文字,《天瓢》在对人物动作、语言等等的描绘中,都明显把重心放在了“美”上,而有时会忽视“纯”,与真实生活出现脱节。描写人物的语言中这一点最为明显。如果比较幼年程采芹、艾绒和琵琶的形象,很容易陷入一种审美疲劳,因为她们的干净有些不现实,各方面都过于“完美”,并且这种美更多存在于外表、皮肤或者体香。而《红瓦》中陶卉、夏莲香的形象并没有出现过分粉饰的外表,甚至在《大串联》中作者还把陶卉称为“乡下人”,她们的美感更多是从言行当中体现出来的,由细节构成,而并非只是空洞的描述。
在对情感的展示方面,《红瓦》自然是巅峰,因为这种基于个人经历的书写,带有更多的真实体悟,而《天瓢》中的爱情、友情等等都差一些意思,给人一种“虚构”之感,也许曹文轩对于乡村某些方面存在着较为主观的倾向。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都存在偏差,《天瓢》中的村庄和《活着》《玉米》中的村庄有部分类似,而与《平凡的世界》中又有很大差别,考虑到地区不同,这其实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从整体上而言,曹文轩的写作存在着对“美”略微刻意的追求。
同时,比较《天瓢》和《草房子》,可以发现曹文轩对儿童的形象把握更为精准,桑桑、秃鹤的形象要比杜元潮更为生动精彩,作者在表现杜元潮复杂面的过程中,存在着略微的冲突和前后矛盾,比如杜元潮先前和艾绒陷入爱河,后来又和失去丈夫的采芹幽会,这很难理解和评价。
曹文轩在某一篇文章中强调了“乡村政治”在本书中的地位。这是《天瓢》的一个特色,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夺权、牵制、树立形象等等政治手段,这使得此书具有部分史实价值。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刘震云在《头人》中也有集中的刻画,两个作品都给出了个人的观察和理解。纵观全书,情节设计、整体框架方面都值得肯定,大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成功,也有许多细节等待玩味。
但从观感上看,确实不如《红瓦》《草房子》,其中原因,有语言上的阻滞,也有部分情节和描写(雨以及性有关的描写)雷同和单调的重复,这都是曹文轩在创作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只是在《天瓢》当中,它们更加明显。也许对本书作适当的删节和提炼,观感会提升一个档次。(有意思的是,《红瓦》和删减后的《红瓦黑瓦》,各有特色和重心,都非常成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