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伦理的本质是一条戒律,它有两个外显的前提和两个内隐的假定。
第一个前提是: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有价值的事,并以此获取回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都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获取之前需要先付出。
第二个前提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道义上来说愚蠢又有害。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停止努力是不明智、不可取的。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的。换言之,工作本身就具有价值,是一种崇高且鼓舞人心的活动。
戒律的内容如下:即使你看不到任何回报,你也应该继续工作。工作即正义,不工作是一种罪恶。
一个内隐的假定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工作,可以通过出售工作能力获取相应收益,用以维持生活。缺失了这个假定,以上的戒律和前提看起来就像是空中楼阁。人们所获得的是对他们过去的工作以及他们愿意继续工作的回报。
工作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状态,不工作是不正常的。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履行着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把收益和福利分给那些有能力却因各种原因不工作的人是不公平的。
另一个内隐的假定是:只有公认有价值的工作——那些可以要求薪水回报的、可以用作交易的工作——才会被工作伦理认可。
这就是工作伦理在我们这个“现代性”(modernity)社会中的总结。
美国引领着世界去福利化的浪潮。过去的20年里,美国收入最低20%的家庭总收入下降了21%,而收入最高20%的家庭总收入则上升了22%。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以不可阻挡的速度进行着。最近得到了四分之三国会议员的热情支持,大幅削减福利支出,用比尔·克林顿的话来说,是“终结众所周知的福利国家”。这导致贫困儿童的人数从2006年的200万增加到500万,被剥夺所有社会援助的弱势群体的人数也成倍增加。
卢克·华康德认为,美国社会政策的目的不再是消除贫穷,而是缩小穷人(官方认定的有资格接受援助的人)的数量。他说:“这种细微的差别很重要,就像昔日一个好的印第安人是一个死去的印第安人一样,今天好的穷人是隐形的穷人,他们不造成负担,没有任何要求。简而言之,就像不存在一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