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是艾宾浩斯说的。
如果我们看心理学的文献,经常会发现很多理论十多年就会有一些“实质”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无论是观察技术和方法,还是被观测对象的模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研究都带来了更多的领域和议题。
这本《自我》是一本名著,专业学习心理学的本科或研究生,或多或少可能都被推荐过。里面提到的围绕自我展开的理论都比较经典。
但是,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些经典的理论很多都过时了,甚至有的是错的。
这本书的文献引用,最新只到1997年,绝大部分文献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文献。而这些文献里面描述的很多社会心理学问题,一方面有WEIRD(White,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的嫌疑,即被试分布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证。当然,这本书也缺少文化差异的研究。
我随便翻了一页(p102),这里面提到一个理论:人们认为他们拥有某些能力或天赋,但他们并不是很有把握。所以他们会通过避免某些可能检测出这种能力的场合来不发现这个问题(Shrauger, 1982)。这个理论放到今天互联网时代,Web2.0甚至都快Web3.0的时代,可以说适用性已经大大降低了。在对人们自尊最有效检测的几个场合,比如职场,网络竞技游戏,自媒体等,都表现出这个理论相反的一面:当人们认为他们拥有某些能力或天赋,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能力暴露在检测的场合,即使他们没有把握。
这样的理论还有很多,如果读这篇书评的读者感兴趣,可以找一些理论来自我挑战一下,会发现在这本书里的很多“历史理论不具有现实意义!”
我又想讥讽两句!
这本书是2015年引进的,从常规心理学引进来看,至少理论覆盖时间应该到2007/2008年,而这本书的理论居然只覆盖到1997年。
而这本书可是由国内心理学界大名鼎鼎的“彭凯平”教授审校。作为国内顶尖的教授水准,难道不知道心理学理论的变化规律吗?
看来是国内的钱太好挣了!
不推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