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可以表述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戴老爷子把陶渊明诗中所有与生死相关的诗句都罗列出来,并一一驳斥了前人对他的误解。那些认为诗人消极厌世的观点和及时行乐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已经达到了“无我”和“大化”的境界。人们珍惜生命,怕死,或者借助身后功名长存,或者依靠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因为对自己的“爱欲”和不能割舍。陶渊明放弃了一切救赎,勇敢地面对死亡,将自己视为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生与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面对生死,他能够“不喜亦不惧”。陶渊明的心性是“纯朴、淡泊、恬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即适应社会角色的身份和相应的义务。经过“抚剑独行游”和“猛志逸四海”的探索,陶渊明才认识到仕途的风波、政治的倾轧、人事的争斗暗算以及彼此的拉拢利用让他难以忍受。诗人纯真的本性决定了他应当“终死归田里”。陶渊明的归隐是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为了能够养活真实的自己,保持纯真,他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只能选择归隐。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躲避和放弃,而是一种坚持。他将自己回归到平民百姓之中,觉得人间可亲,田园足够让他快乐。他的归隐并不只是离开黑暗的官场,还包括复杂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充满了贪求、利害、计较、争夺和纷争。虽然羡慕陶渊明的归隐,但我们不知道如何实现,哪里能找到这样纯净的地方,纯净到不像是人间。傍晚乘车回家时,经过许多空旷的盐田,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连绵的天空。天上的云高高悬挂,形成美丽的云景,令人陶醉。云的颜色非常丰富,有蓝色、黑色、白色、金色、绯红色、青黛色等等。它们的形状也变化多样,有厚重如山的,也有轻薄若无的。这让人忍不住想说一句:“自然”。陶渊明的“质本自然”就是这种感觉。大地太过肮脏,去山顶看看天上的云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