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思想的映照,只要你有心留意。
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刚读完这本书,正逢电影《芭比》上映,让我能跳出感性层面的认同去尝试用理性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处境——女性的处境。
《她之所以为她》是对波伏瓦《第二性》的深度剖析和解读,也对《第二性》中开创的女性主义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在哲学层面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书中主要阐述了《第二性》中提及的女性视角下的她们的处境和体验,挖掘女性顺从复杂的社会及历史根源。
说到“顺从”一词,总是十分的扎眼,在现代社会里,它具有“非正义性”、“非道德性”,显然是对自主性的一种背离和背叛。因此在分析“顺从”对象的“权力主体”时,个人、媒体或者社交网络上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多数女权运动的矛头都是抨击男性统治对女性的剥削和压制。传统的权力观往往关注权力“自上而下”的作用,人类学家James C. Scott指出,如果只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研究统治,那么我们将只能得出符合统治者利益的结论(P84)。但是玛侬加西亚的独创性在于,切换了观察事物的视角,尝试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顺从”体验和经验,不自觉地带入“男性的凝视”将自己异化成为“他者”或“客体”,比如青春期羞于接受正在发育的身体,因为成熟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对于少女来说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那种虎视眈眈视你为某种猎物的目光与凝视,从而变得焦虑、困扰甚至厌恶自己的性别给自己带来的尴尬处境。而男性从来不会反思这样的凝视,这被认为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是正当且正义的。
我们去研究女性“顺从”的处境有什么意义呢?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早就指出了方向: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女性的传统命运”,以了解女性应在何种基础上追求自己的自由。但是,人身上还有逃避自由和让自己成为物的欲望,可这是一条险恶的道路,因为人被动、异化、迷失,就会成为外来意志的牺牲品,与其超越性分离了,被剥夺了一切价值。不过,这是一条容易走的路,这样就避免了本真地承担生存所带来地焦虑和紧张。因此,“顺从”不全然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社会制约下的一种“被动”选择。在文中称这样的现象为“非自愿选择的接受”,既然自由不是给予的,那就需要争取。要争取就会有风险,首先可能面对的就是失败。所有人都受到放弃追求超越性的诱惑,以一种可预见的、顺从的存在保持内心平和快乐。然而女性的顺从具有特殊性。尽管她们渴求自由,尽管她们和最具冒险精神的男性一样追求绝对,但是她们知道,男性统治下的社会结构使得她们追求自由时付出的代价比男性高得多。相反,女性的顺从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好处。女性接受顺从是有社会结构性原因的。
在电影《芭比》中有这样一段情节,Kendom的构建从意识形态上对Barbie们进行了洗脑,她们纷纷认为在kendom的世界里她们过得更幸福,恰恰是对上面那段论述的映照,Barbie不再是原来的Barbie,她们变成了Ken的Barbie,Barbie是什么是由Ken来定义的。
现实社会里,我们会像电影一样在Barbieland和realworld之间反复切换视角吗?当然不会,但这正是当前我们需要的。散场的时候,整个影院里只有一位男性,忍不住暗想他或许是一名Allan。想到之前读完Goodbye to All That写了一点关于女性主义的感想,我很庆幸自己当下的观点与之前的态度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我认为的女性主义,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女性站出来摧毁或推翻现行的体制,将自己摆在统治者的位置上对性别对立面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女性主义不仅是仅限女性应该关心的问题,而更是男性应该坦荡地去直面的一个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政治背景下,男性需要意识到一些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是有必要反思的,检视自己的行为究竟有哪些对女性构成了伤害,从而更自觉地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改变世界,优化共在性的建设。毕竟用一种力量摧毁另一种力量的行为,最后没有赢家,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