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化管理的道路,对本土企业的发展有多重要,从中国企业家们一边潜心国学,一边又建立完整的西方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可窥见一斑。
常有精研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学者,对西方管理科学法度持反对态度,也有西学的朝圣者,对中华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和理念嗤之以鼻。这两种观念都有偏颇,中国化管理应该是以中华传统哲学为道,以西方管理为器的适应于中国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中国化管理之中,中庸管理非常重要,因为中庸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在故宫三大殿上挂的匾额,无论是太和殿上的建极绥猷、中和殿的允执厥中,还是保和殿上的皇建有极,都是中庸的意思。可见中庸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言行上做到中正,在行为上做到不偏不倚非常重要。在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存在。
中国哲学之源《易经》中的核心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便是中庸思想的体现,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和“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便是中庸之道最好的诠释。儒家更是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讲究“天人合一”,作为一个整体和谐共生,儒家毕生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追求一个“中”字,无处不在的平衡、无处不在的和谐、无处不在的共赢思想,这种岁月累积、历史映照成就的智慧,至今依然是中国企业家应该学习的管理之道。
开眼看天下,择其善者而从之,方能起于卓越,兴于中庸。在中国语境中,努力做到中庸就是追求卓越。西方管理科学中对流程的规范、对劳动效率的科学研判、对员工心理的关怀乃至对资本的认知,以及许多“实测有效”的管理学手段,堪称极为优秀的工具。但要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窘境,就一定要把这管理学的“佳枝”嫁接到深植本土的“秀木”之上,西方的管理只是在“器”的层面,要想真正的把中国企业管理好,还须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相适应。不可否认,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流程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对于一个中国企业而言,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如果单纯套用西方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富士康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堪称西方科学管理的典范,但为什么会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早年的实达集团由于引进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方案,进行西化管理,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最终也倒在了西化管理的路途上。其实,西方硬碰硬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本土企业,西方管理模式虽然很科学,但也有它的短板。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突然面对西方冰冷严格、对事不对人的管理制度,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适应,这就必然会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紧张,更加影响企业的运作。因此,中国企业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必须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中,寻找适合中国企业的中国化管理方法。
在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研修学院的开幕词中,西方管理之父德鲁克这样写道:“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的人才能建设中国,因此,快速培养并使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迅速成长起来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也是中国最大的机遇。”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就是中国企业家管理企业的“道”,而西方的管理科学是管理的“器”,我们把管理之“器”与管理之“道”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叫做中国化管理。以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作为管理之“道”,用西方科学的管理流程作为管理之“器”,这种管理的“道”与“器”的结合不仅让中国企业家学会管理之器,更使中国企业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