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被公布于众。黑洞这个存在于理论中的隐身者也终于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
自1783年,剑桥老师约翰·米歇尔发表了关于“暗星”的论文。到1968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首次提出“黑洞”一词。再到1970年左右霍金提出的黑洞的奇点定理、面积定理,以及霍金一生中最大的发现——黑洞的热辐射,也被称为霍金辐射。
而黑洞的发现从诸多方面印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以及霍金的黑洞面积定理。
1900年4月在英国皇家学会召开的年会上,有这样一段发言,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们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明朗的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耳孙—雷莫实验有关。
19世纪末,就在所有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思都无法驱散头顶的乌云时。一群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却冲出重围驱散了头顶上的乌云。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峥在《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一书中,为我们介绍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背景,介绍了黑洞、引力波、恒星演化和宇宙演化。以及年轻的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与科研历程。
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爱因斯坦在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在3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20多岁提出白矮星质量上限的钱德拉塞卡。猜测电子有自旋的年轻物理学家克罗尼格,霍金在32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黑洞的理论。
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毫无背景、资历的年轻物理学家,他们解决了困扰德高望重的老物理学家们多年的难题。只是为什么呢?
因为年轻的物理学家不墨守成规,不被名望所累,他们不怕出错,他们敢于质疑经典。
这本《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虽是一本科普书,书中却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阅读这本书。
我们不需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也不爱上学,也逃课,曾经也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失业青年。
看不懂动钟变慢和双生子佯谬也不要紧,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就如同神话故事中,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道理一样。
引力红移和水星轨道进动也不会影响我们看懂关于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所有的恒星最终都会成为黑洞,我们看到的太阳最终的结局只是白矮星。当恒星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1.44倍时,最后的结局就可能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物理学家的头顶依旧笼罩着乌云,我们只需要跟着他们的脚步一点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和宇宙,这就是科普的力量。不需要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解开这世界与宇宙的奥秘,但是会在一些人的心中撒下一颗种子,而那颗种子有可能穿破层层乌云,直达太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