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法国文学作品中,对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民主、博爱的主题都有强烈的回应。左派的激进思想最终会与社会的“习俗”融合。罗兰在写到第五卷的时候,整部作品的性格也就凸显出来了。有人说英雄主义是德贵最后的浪漫,同时也是抵抗布尔乔亚的利剑。作品后半部分开始代入平民的角色,可见罗兰的思想也在跟着时代改变。这本书也是在一战之前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到欧洲各国之间的冲突。
整本书分为10卷,这次出版重新编排成了4部,分别是童年、青年、中年、晚年。罗兰当时非常困苦,开始传作克里斯朵夫,沉浸在美好的童年记忆中。开篇不得不说,罗兰的文字如同音乐一样绚丽,傅雷的翻译更加增加了东方的韵律。第一卷与许渊冲的版本对比过,意思是一样的。显然傅雷的文学功底更加深厚。有人说傅雷的翻译让作品更加有意义,但我不完全同意,傅雷是一个优秀的翻译者,能够用东方的语境优美地表达词义。我读过许渊冲的版本,内容完全一样。青年部分带着浓厚的左翼色彩,批判着德贵的腐朽,没有活力的僵尸一般的社会氛围。其中对当时乐坛作曲家的一段议论非常精辟,大部分作曲家都是重复着既定的调子,与今天的张杰、薛之谦类似,把通俗元素拼凑复制。整个时代死气沉沉,当然也有新生代作曲家,他们怀抱着激情,做出了新的好作品,充满活力,但很容易被同化,如同行尸走肉。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克里斯朵夫,他与克里斯成了朋友,小心翼翼地对抗这个社会。每每看到命运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我都忍不住哭泣。第三卷,克里斯朵夫离开德国,在法国坚定了自己的风格,逐渐找到自我。整个篇幅都在书写这些对抗的过程。他一次次与爱情分离,而他对女性问题的理解超越了时代,明晰地指出了女性劳动自主性的问题。但同时,我不禁要问,罗兰你懂不懂爱情啊?这么多女性就没有一份真爱吗?最后,克里斯朵夫取得了事业成功,爱情也自然地来到了他身边。但在这里,爱情变成了一个几乎不真实的天堂世界,克里斯超越了一切。
到这里,我觉得应该给4星,因为我对5星的作品会再读一遍。这本书的中间部分特别精彩,社会问题观察的视角非常锐利,文字优美。文中对贝多芬的描写,尤其是晚年作品的部分,完全符合贝多芬的形象,还有一些关于第九交响曲的笑话。哈哈哈。。这里就不详细说了,看到自然会有共鸣。另外,整体风格与托基的右翼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兰已经放弃了神,不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期待泛神的信仰。罗兰尝试着相信人性。如果克里斯是英雄,他只是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罗兰将神化的信仰重新回归到人本身,他与尼采的超人理论有点相似,最后的一句话“孩子”与尼采的超人理论相呼应。罗兰探索着欧罗巴陷入虚无的前段,但他最美的地方是他的温和,他没有对一切绝望。特别是后半部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漩涡,也可能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最后,克里斯与世界和解,与生命和解。他的泰然自若,是对生存虚无主义的抵抗。嗯,我写这个书评的时候不知不觉走到了这方面,可能是因为看20世纪的作品让我想去看思想史了。这本书值得再读一遍,用罗兰抄烂掉的名句总结吧,“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