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常常能看到这样类型的话:那些独来独往的人都很值得相交, 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们总是独来独往,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但这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话,因为我觉得这不就是在说我吗,我想, 每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大概都会被这样的话所说服吧。 认为自己这样,是我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只有懂得欣赏我们的人才会看见我们的特别, 才会吸引来好的朋友。
直到我看来了《哲学的指引》才发现,那些话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甚至都算不上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们的独来独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哲学的指引》这本书是意大利的哲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写的, 拥有遗传学、演化生物学、哲学三个博士学位, 曾出版过十多部著作。他的新书《哲学的指引》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讲的是三个原则:欲望——该渴望什么,不该渴望什么、行动——如何处世、认同——如何随机应变。
对于作者所讲的内容,我想从“认同”上入手, 因为作者在书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应对愤怒、焦虑和孤独。 这不就是我们当下面对的最恼人的问题吗。 也因为“孤独”比较贴合我的现状, 所以就从“孤独”来展开,看看作者是怎么用哲学来指引我们的。
或者说我想求的,是怎么认识和面对孤独,以及该怎么做。 书中讲到,科林·基林在《高级护理杂志》发表了一篇, 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对孤独进行了有趣的讨论。 其中囊括了从消极到积极的各种社交状态: 疏离<—>孤独<—>社会孤独<—>单独<—>独处<—>社交。 从这个连接上可以看出,独处其实算是一种积极的社交, 它在给你时间是做自己的事,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但孤独不是,孤独是被疏离,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结果。
各位孤独的人,你们想过自己的孤独是主动选择的独处, 还是被动选择的疏离吗还是你自己都没能分清楚呢
当看到这个“社交状态”的时候我就知道, 原来我的独处不是主动选择的孤独,而是毫无选择下的“疏离”。 作者也在书里讲了造成孤独的原因:丧失亲友、心理脆弱、社交圈的缩小、抑郁、生活中的剧变等。 说白了,孤独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导致孤独的因素有很多。 但我们看待孤独的方式,才是我们自救的根本。 作者说: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都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来忍受这种痛苦——而这没什么丢人的。
可这样的苦对于选择独处的人来说或许没什么, 但对于被疏离的人来说,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因为孤独对我们来说是孤立无援。
作者遵从的是斯多葛学派,就此来说:孤独, 是我们对独处做出的一个判断。 正是这种判断,让我们感到被排斥,并产生一种无力感。
从作者的表述来看,独处其实是一种事实的描述, 就好比此时此刻,你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你一个人呆在卫生间的隔间里,你一个呆在车里·······这些都是独处。 独处,就是你于当下的一个空间状态, 而孤独,是你为这个状态赋予的独特的意义。 它对你而言是唯一的,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 只有你自己明白你的感受是什么,所以它的意义也是唯一且独特的。
也正因为这样,你才是那个能够改变自己状态的人: 忍受的另一端是适应能力,而适应能够产生力量。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各种社交状态吗:疏离<—>孤独<—>社会孤独<—>单独<—>独处<—>社交。 它们的箭头都是双向的,当你感觉到自己被疏离的时候, 你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是一种独处的状态。 独处的时候你可以做很多事,情绪低落和抑郁只是其中的一件。
我明白,对于孤独而言,最恐惧的是“无力感”,被世界抛弃的“无力感”。 但把话往上倒一段:这样的无力感是我们赋予它的, 是我们让独处变成了孤独。
你不想孤独,就要赋予独处积极的意义。 尝试着在独处的时候做一顿饭, 给自己的房间来一个大扫除,或者就看着窗外静静的发呆都可以。 总之一句话,给你的独处,换一件除了孤独之外的衣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