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发达的现在,各种资讯漫天飞,我们获取资源变得非常简单。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每天都收藏觉得不错的视频或者保存下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久而久之,不论是收藏夹还是网盘,都堆满了我们认为有用却从未使用过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非常好的知识,那么我们该怎么管理这些知识,让它们为我们所用呢?曾经,我想把这些知识分类保存在一个大的文件夹里,然后需要的时候再一个一个去找。但是读了《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这本书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这本书对我的颠覆性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释若,他是“公式写作课”创始人,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怀和专业的写作教练。他形容自己看过30麻袋的书,累计写作超过1000万字,并写过200篇书评和图书解读类稿件。他还出版过长篇小说《成长》,电子书《用一生的时间去销售》在咪咕阅读上架。我是在松浦弥太郎的《超越期待》这本书的共读营中初次遇到他的。我们当时的书评课就是由释若老师讲解的,我当时就觉得他非常专业,他清晰地讲解了书评的写作方式和结构,让我只需要进行套用即可。这次他的新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
在书中,释若老师首先发现了制约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桎梏: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
所谓的连接失效,就是我们无法在使用某个知识点时发现它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使得其他知识的储存无法最大化地实现其价值。
存储无序意味着我们储存的知识非常杂乱,没有进行整理。
标签混乱是指我们在储存知识时随手写下的标签让之后想要查找时无法精确地想起关键词,从而无法找到所需知识。
管理失配指的是我们写了很多笔记,但在需要用的时候仍然感觉不够。
复用困难更容易理解,因为知识管理是随意、无序和无规律的,所以在实际需要使用时很难激发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所“管理”的知识根本用不上。
为了打破这5大困扰,释若老师在书中提出了“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该模型从管理层次分为“知识网格”、“知识系统”、“知识子网”、“知识网络”。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元知识来管理这些知识,元知识就相当于标签或分类。
比如说,你要整理房间,这个任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知识网络”,而整理衣柜和整理床铺则是一个“知识子网”。我们以整理衣柜为例,可以将其分为冬装区、夏装区和春秋装区。这些区域就是“知识系统”,而每个区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衣裤、袜子、衣服和裤子等。这些细分的每一类就是最小单位的“知识网格”,而整理房间、整理床铺、衣服、裤子等标签就被称为“元知识”。
也许你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颠覆性,只是将收到的知识按照一种方式进行分类而已。但是,释若老师明确告诉我们:“个人知识管理是在建立知识逻辑的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积累大量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是围绕实现个人成长目标进行的一系列决策活动”。
注意到了吗?释若老师提出的知识管理有一个核心要求:行动!为此,从“确立目标”、“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实践知识”、“创新知识”这5个维度出发,他为我们提供了“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解决方案。
在获取一定存量的知识之后,我们需要增加知识流量,分享知识。只有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思考、建立知识子网、系统和网格之间的连接,在实践中验证它们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最终在不断分享中进行迭代,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专家。
这才是正确的知识管理方式。在知乎上,有人说如果人类要学习迄今为止的全部知识需要花费1000万年,而我们从哪里找到这么多时间呢?因此,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且高效。
在这5个方案中,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思考”。思考无处不在。我们建立的知识网格,正是通过思考才能产生旋涡般的能量,使得整理的知识点不断完善元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