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宣传方面寄送的样书。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摆出现实,提出问题。欧洲人民从9世纪到16世纪完成了从非计量到测量一切的思维转变,也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开始保持节制。与此同时,他们控制万物测量万物的野心也不断碰撞。而这一切究竟是何时、为何、怎样发生的呢?其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乐谱的产生就是欧洲人测量万物的体现之一,把不需要视觉、转瞬即逝的音乐以视觉的方式展现,以求一次尽可能多的感知现实。不仅反应了量化一切的野心,也暗含了一种控制的急迫。
第二章:审视过去的车辙。如题目一样,本章主要讲述了“历史悠久的神圣模型”,对不了解欧洲历史的读者有很多帮助,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三章:探讨了测量一切的基石。国家的兴起、学术复兴以及政体特性和新鲜事物。讲技术复兴部分的时候很有趣,因为先陈述了这一时段欧洲大舞台的出场角色身份日益多样化(不再是简单的农民、贵族和神职人员),引申到这些“新人”都是通过使用机械之力的开发获取的财富积累,从而获得相应地位。当然,整个建筑基石的过程也不断打破“神圣模型”。另外,先有市场再反推建立大学的自然历史也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在本章的最后还提到了西方国家走入货币经济的进程,从商品互换到购买劳动,西方在不断习惯量化的概念。
第四章:时间的“分离”。本章主要讲述了在1250年到1600年前后,西方人对时间概念的转变。从带有神学属性的、不均等小时制的时间,到纯粹的时间流逝。时间概念的改变也反映了西方人对不可见物质的量化,例如时钟、打点计时器、上下班时间等等。对时间认识的转变也改变着欧洲人民的生活。
第五章:空间。相较于时间,欧洲人对空间的认知转变晚得多,直到20世纪初才达到巅峰。而这种对空间的探索,在当时也有被认为是“异教邪说”。
第六章:数学。在第一章中,作者已经简略地谈论了关于数学的问题:抽象数学与实际测量的结合是西方的独特智力成就。而他们又是如何做到没有像历史常态一样,将两者结合之后又疏忽或遗忘的呢?本章简述了从计数板到阿拉伯数字到代数学的进程。仁慈的上帝创新了人类,并将人类放置于他们唯一可能理解的宇宙中 - 一个数学的宇宙。
接下来的四章,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阅读、音乐、绘画、记账的方面解释了视觉化导论的概念。通过加强视觉对于判断事物的占比,反复,反馈的增加,加强了视觉与实物的联系。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可以看出作者在收集整理文献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不过可能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会因为题材、文化差异和翻译问题而增加。但整体来看,相信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