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内容主要介绍了后现代社会的个性化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文明萎缩和空虚时代。这一进程建立于物质丰裕和信息过度饱和的基础上,消费时代和信息时代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成为弹性社会和个人化进程的起点。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控制手段逐渐从强制、规训、约束向引导、诱惑、欲望的转变;个人领域成为唯一优先发展的领域,高度关注个人问题导致公共空间的萎缩和他者的隐退;个人完善和个人自由成为唯一标准,勤俭、惜时、节制的新教伦理被忽视,个人生活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雄、偶像、楷模、权威被祛魅化,不再区分对与错,创新的与古板的,平凡的与激情的,都被平等地容纳和接受;“未来”在这个时代显得渺茫,享受当下生活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个人自主性被高度强调,个人拥有无尽的自我表达欲望。
由此,“我”吞噬了社会认同和强制性规范,侵蚀了高尚的价值观,促成了纪律社会的解体,成为一切标准和自己的主宰。然而,“我”也面临着若干矛盾和悖论:失去选择标准意味着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高度强调个人自主性一方面忽略了社会对选择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对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也意味着压力和焦虑;个人表达欲望与克制的人际交往原则相矛盾,既期望别人关注和倾听,又希望保持情感的独立性。这就是后现代社会,一个不断营造轻松、亲切氛围的社会,但其中的个体却日益自恋和冷漠。
本书写于几十年前,但对于当今社会现象仍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幽默在历史上经历了中世纪的荒诞喜剧、古典时期的讽刺,而在后现代社会则表现为一种空洞的形式。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诞生了许多网络热门,它们代表了这种空洞的幽默,不再关注于语言和事实的严密表达,只是致力于营造亲切、欢欣的氛围,看过了笑过了就结束了。可以说,本书是当代社会和其中的个体的一面镜子,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