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想,我应该是通读全书(中译本)次数最多的几个人之一。我的目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大家决定是否阅读这本书。
在这“快速判断”部分,我想先感谢@malingcat老师。是在由@贝小戎老师主办、由马老师等协力的三联中读书评课上,我听到了下面这种艺术类书籍的五维分类法。Mind-blowing!(课程其他部分也是如此,此处单单挑出分类法来说,只是因为它与本文目的强相关)。听到之后,我想回顾之前读过的所有艺术类书籍,我想给它们不同的图像之所以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大脑的共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化束栏的影响。
本书的Dewey分类是701.15,也就是说“艺术:艺术概论:美术哲学与理论:鉴赏:心理作用原则”。
Dewey分类只能回答这一个维度的问题。
2. 《图像》侧重思想还是物质?
物质。我们会了解到画作尺寸、圆方、裁剪、分割、边框有无、画面疏密、地平线高低、留白等要素对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我们还能了解动感和方向感的来源、画内多层空间的隐藏含义、纵横左右的选择有多重要、以及画家如何为观者选择观视路径。这些信息是通过实际案例(超过500幅案例图)给出的。但每一块信息都附带坚实的理论依据(参见下方第5点)。
3. 《图像》是在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讨论问题?
微观。在这本书里,连尺寸这样的细节问题都被分成了两个章节、从两个不同角度加以阐释。
4. 《图像》是激进的还是传统的?
中左。借[改]作者自己的一句话:“在艺术乃至生活中,谁意识到了边界[->规则]的存在,谁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5. 《图像》适合精英还是大众?
两者皆适合。此前与策展人吴昌孛老师谈过这本书,他的评价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专业书的内涵科普书的接受度”(吴老师还透露,该书也是佛罗伦萨美院平面设计课的教材之一)。
读者A对图像的日常需求可能只是拍照:这本书并不需要读者已知任何理论专家,也不预设读者懂得任何艺术史知识。我相信,即使只知道文艺复兴这个词,他也能兴致勃勃地读完这本书,并从中找到观看/创作图像的多种思路。
对于大量消费视觉艺术的读者B来说,《图像》一定能为他在观影、观画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多团模糊猜想提供清晰的答案。积累越多,共鸣越多。这是一本常翻常新的书。
读者C可能更注重理论的研究,正在建立/填补自己的思维网络:本书各段侧面有许多西文标注,指向参考书目的特定条目,那就是每段话的理论来源。织网之人一定能从中获得许多灵感。为此,我们也尽量找到了参考书目中所列图书的中译本,希望能为研究者们的工作提供一点点便利。
就是这样。这里还有一份第一章第一节试读。
在排版这篇文章时我疏忽了,所以分栏部分的内容有些混乱费解。因格式所限,文献标注也被删去了。放心:书中排版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最后,首先感谢@喵吉诃德介绍我认识@酒渍荔枝和@嘉鱼编辑,于是我才遇到了这本书。在试译的短短几页里,我就被它征服了。感谢和@嘉鱼编辑的信任,把这本大部头交给了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图书翻译经验的我,还在各个方面给了我许多宝贵指导和反馈。
在翻译、交稿、等待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经常会去意大利购书网站上看看这本书的排名和读者评价。因为我喜欢它,所以我也经常会梦想、会希望它也能得到我们读者的同等珍视。每当@酒渍荔枝和@嘉鱼两位编辑在朋友圈里晒美图夸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是别提有多高兴了。
高兴之余,我也害怕掉链子的是我:一年后回看译文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句子结构还是太散,无法体现出原作者的那种自信与坚定。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样潇洒祭出关键句就好了!好在我还是对我的意大利语原文理解能力以及艺术史/论常识有一定信心的,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有“该译文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感觉。
所以,最后要感谢的是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读者,感谢你们接纳它的不完美。我知道,从按下“下一步”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不会上意大利网站看读者评论啦:期待读到大家的看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