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过程中心理很疲累。雅罗米尔的想法非常繁碎,并且时时变化。究其根本其实是一个敏感少年对成熟男性意象的追求,而痛苦来自于他不能正视和接受自己的软弱无能。也许这也是父权思想的一个影响。年轻的男孩总想通过与女性交往成为男子汉。通过女性,来确定自己的男性主体性。否则,面对女性时他就不会感到被羞辱和轻待。 2)不赞同把他归类为妈宝男。对母亲的依恋是尚未成熟的少男少女们的共同问题。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雅罗米尔度过得尤为艰难,一是母亲对他的病态操控,将自己对丈夫的爱投射到儿子身上;二是他喜爱受到他人的关注和称赞,渴望伟大(也就是米兰昆德拉一直谈论的“媚俗”),而母亲是他最忠实的粉丝;三是他没有承受以上两项的能力。他只是一个脆弱的人类,活在自己以诗歌编织的崇高幻梦里。而他的死亡,是发生在他身体患病,意识也不清,即最疲惫脆弱,最想回归到母亲的怀里还原为什么也不需要做的被呵护的孩子的时候。因此才有那样对母亲爱的“告白”。 3)要说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雅罗米尔的故事让我明白要摆脱弗洛伊德说的那一套恋父恋母情结可以从哪里开始自救。关键在于,比起父母了解自己,孩子要更了解他/她们。当他/她们的话语和行动逻辑都能被自己看清,理解而不是共情,就开始了破除情结。 4)看这个故事觉得吃力,一个不愿意去想的原因是或许曾经的自己也像雅罗米尔一样纠结和烦恼。是什么让这个时期过去了呢,是经历。经历越多,失眠的夜晚越多,很多问题就似乎在沉默中收获了答案。 5)还是最喜欢《不朽》。
总论 要说故事是对诗歌的反叛和讽刺,我更倾向于是对年轻人表演生活而不是进入生活的揭露。诗歌是一种手段。即便不是诗歌,那也还有别的文娱艺术可以寄付幻梦。画画,摄影,追星等等诸如此类。年轻人很擅长为自己构建乌托邦,否则现实就要将他/她们年轻、脆弱、敏感的心像压熟柿子一样摧毁。但这总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结果。所有人都处在一个生命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不能为发问的年轻人完全解答人生的疑问。迷茫的时候,我曾向自己认识的最智慧的人——我的导师发问,但每每他为我耐心解答后,也总会加上一句,我最需要的是自己去历练。他所经历的时代与我的已经十分不同。我还会和我的母亲和朋友探讨女性的生存困境,但其实每一位女性都有自己具体的问题要面对。所谓的正确答案,是前人留下的群体智慧,但却不是自身一定能认同和理解的。按照我的性格,就是该撞的南墙还是会撞。撞疼了就疼了,撞倒了就高兴。无所谓有用功或无用功,我的体验最重要。
人生最根本的功课是去了解自己,然后,成为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生活在别处,与生活在此处,其实就是乌托邦与现实当下的论争。但是人极少地能逃脱现实的生活。因此,迷茫的时候还是要在这似乎是被无限拉长的时间当中修炼与生活相处的能力。
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生活。慢慢就会找到自己,慢慢就会也理解了自己,原谅了自己。年轻时的意气用事,是鲁莽的,也是不分正确与错误的。雅罗米尔要与红发女孩分开的决心,他其实是要背叛自己,即便明知这样会痛苦,也要这么做。谁能说自己年轻时不这样使自己痛苦过呢。悲剧总是比happyending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甚至显得美丽和神圣。在这种必须摧毁的牺牲中,仿佛自身的罪孽也得到了洗涤。
一部读来让人疲惫的小说。但是也算是让我回照了一遍过去的自己。那时的我,对很多人事物感到头疼,每日每夜那些无休止的想法就像松针一样四处散落。总是扎疼自己,然后也使周遭的人发出惊呼。但是,这就是我了。不管是一颗横冲直撞的刺猬球,还是四处飘荡的蒲公英种子。我也还在我的过程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