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三十岁的第一个夏天,我重读了《红楼梦》。这次重读是被其他书籍引发的兴趣,比如那本在香港诚品书店精选的张爱玲传记《缘起香港》,它提到了张爱玲、胡适以及对《红楼梦》的考证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我读完也有同感。后四十回只是简单地延续了剧情,没有前面部分那种立意和格调的延伸,可以说是敷衍了事。宝玉写得呆板,黛玉写得俗气,宝钗缺乏主见,贾母冷酷无情,王熙凤的结局也是形式化的苛责,袭人和鸳鸯等角色则显得迂腐笨拙,简直就像是套用了一个模板。最搞笑的是,贾家的衰败并不够彻底,居然还能复兴,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
高中时代读《红楼梦》,我们把它简单概括为四大家族衰败的故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批判了什么。但现在看来,这种简洁的介绍过于单一,忽略了《红楼梦》丰富有趣的内容,多维立体的人性,以及描述了诗歌、美食、衣着、生活仪式等等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人听到这本书的介绍都无法产生阅读的兴趣。我重新阅读这本书,有了很多新的视角,发现了很多讲话的艺术、职场般的管理和处理事务的技巧,以及数不清的留白背后的内心活动。几乎每个人的言行、反应和行为都是由他们的出生和位置所决定的,作者真的看透了这一点,并且描写得非常准确。
每个人都是多面且立体的。比如林黛玉,她孤傲而冷漠,容易伤春悲秋,可以说是一个情感高敏的人。但她的孤苦无依感可能源于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经历。她天性善良但又尖酸刻薄,人缘不佳。她既不迎合世俗,又具备才情,是适合恋爱的对象,但并不符合现实中结婚的标准。至于王熙凤,她表现出虚伪和狠毒的一面,却能在看望生病的好友秦可卿时欣赏园子的美景,在设计贾瑞的计划时又能对付那些觊觎她的人,甚至还害了尤二姐吞金。可以说她伤害了很多人,但她在家庭管理方面有很强的能力,能让她的上司王夫人信任,也让贾母开心。在不被重视的婆婆邢夫人面前,她非常谨言慎行。她在外部还受到了赞扬,甚至被邀请成为宁国府举办大型活动的特邀CEO。几乎可以说她是职场精英。她是一个有野心,追求体面,在婚姻中嫉妒丈夫花边新闻的人。最后,她随着家族的衰败而走向落败,身体疲惫,躺在床上受委屈而死。她只是封建大家庭礼制下的牺牲品而已。
贾母是那样的独特,对于整个家族来说起着关键作用。她曾经是侯门小姐,嫁到贾家,在贾家生儿育女,并经历了丈夫、孙子和孙女相继离世的悲痛。但她是一个乐观的人,喜欢寻找乐子,享受子孙绕膝的生活。她还有着不俗的品味,懂得居家装饰,在潇湘馆给众人讲解糊窗子的软烟罗,在衡芜苑为宝钗布置摆设,在收藏中拥有孤品屏风、茶具和披风,在组织中秋赏月活动时充满兴致,在雪天诗社中积极参与。这些都体现了她高雅的品味。她是一个受人喜爱的祖母,她怜爱弱小,供奉佛神,并乐于助人。但她对待下人苛刻,容易受人欺骗,并且有很多不公正的评判,偏心她的小儿子贾敬。也许她不会同意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这违背了悲剧的规律),但她可能会提出更体面和善意的主张。黛玉的死对她来说应该更加令她感到悲痛,而不仅仅是痛哭。
《红楼梦》除了对贾宝玉有深入描写,其他男性角色几乎都被描写得很糟糕,缺乏完美。虽然这符合人性的真实面,但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