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韩国学者韩炳哲讨论倦怠社会起源和内涵的学术论文。虽然在目录和书写方面不太能够一目了然其逻辑结构。但是读完再从脑海里检索一遍,大致勾画出一个脉络,就是从倦怠社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形成到产生的后果这样的顺序。
在读这本书时,网络上正掀起一波对抑郁症的讨论。看到这本书从生物学的视角对社会归类,并讨论这一社会形态下的病症——抑郁症时,让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达到了最大,甚至将其看成是解读抑郁症在当今频发的答案之书。
在提出倦怠社会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规训社会。在本书里,韩炳哲是这样描述规训社会的,“是一个否定的社会。各种否定性的禁令在其中占据主导。否定性的情态动词——不允许控制着一切。”
与之对应的就是功绩社会,韩炳哲是这样描述攻击社会的。“功绩社会拜托了否定性。不断升级的去管制化进程取消了否定性。攻击社会使用一种积极地情态动词——打破界限的能够。”
按照本书的逻辑,倦怠社会就产生于功绩社会中,从规训社会被规则要求,到功绩社会的被自我要求,驱动力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所以,他认为规训社会的否定性制造出疯人和罪犯。功绩社会则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也就是说,功绩社会下,自我积极性提高,甚至表现为过度的积极性。在书里,韩炳哲还提出,“过度的积极性还可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管理技术,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注意力的结构。”
读到这里,结合互联网爆炸式的信息,乍一看是很有道理,但是这些事件中是否有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还需要数据支撑。不过,说道工作负担和“注意力”的改变,我确实感同身受。初入职场时就在各种渠道获知了几本畅销书,包括影响力、金字塔原理、非暴力沟通等等。即便是现在,搜一搜职场书单,这些书仍位列其中。这些书改变了人对工作的注意力结构,或者直白一点说,掌握一些技巧让工作处理更高效。直到在职场混迹多年,读过几本哲学书,才猛地反应过来,人学习到高效工作技巧的背后是以牺牲了什么为代价
我想,在倦怠社会这本书里,起码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个代价的视角。韩炳哲在书里写到,“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中很少出现停顿,少有间隔和休息。为了提高效率,一切间隔都被取消了。”“那些遵守愚蠢机械法则的行动缺少暂停中断机制。机器不能自行终止。尽管电脑拥有庞大的计算功能,但却依然堪称愚笨,由于它缺少犹豫迟疑的能力。”
还有很多骇人听闻的句子,真实到无法反驳。或许韩炳哲是想通过夸张文学的方式,引发人的警醒——人类的自我剥削是为了什么谁推动了自我驱动的齿轮能否承担倦怠的后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