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不多的一篇小说,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群体形象。读完后会觉得现实过于残酷,让人感到难受。
首先是母女关系。在中国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一直都是缺失的。周围环境认为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男人自己也认为只要在外面能挣钱就尽到对家庭的责任了。那么,谁在承担重任呢?是母亲。她们要尽力做好妈妈的角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要考虑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还要处理家中的人际关系,照顾双方父母。因此,冲在前线的母亲们也面临更多家庭矛盾,更易被误解。婆婆那边不讨好,不在女儿杏杏面前赞扬妈妈,进一步加剧了母女间的矛盾。我为庆梅感到不公。
其次是婆媳关系。为什么女人要为难女人?婆婆总是把儿子的一点点贡献看得无比重要,却对儿媳挑剔。婆婆和儿媳之间,除了儿媳是“陌生人”进入小家庭并争夺儿子的注意力,更是争夺家庭话语权,儿媳成了潜在的威胁。可以看到,这时公公也很聪明地选择隐身。
再次是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虽不清楚文章发表的具体时间,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结局过于童话,“寒门难出贵子”。富裕家庭可以为孩子争取更多高质量教育资源,而要考上清北需要的教育投入,不只是靠一个小乡村老师的补课就能完成。除了悬殊的教育差距,还有外来务工人口和孩子的陪伴关系。因为庆梅和冠军常年在外务工,所以他们与杏杏的感情日渐淡薄,小时候的一次失误更加拉远了家庭间的距离。杏杏无处申诉、无人依靠,只能默默承受这么多年,唯一的出口就是对常年不在家的母亲发泄。杏杏多么无辜,庆梅也多么无辜。
回到这本书上,作者的文笔很「自然朴实」,就像用方言向读者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推荐大家去阅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