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曾写过一则札记,主题是衡山先生文徵明的诗文。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了《文徵明集》三卷增订本,由整理者周道振先生数十年辛苦编纂而成。读完书末后记可知,周道振先生在1987年印行初版文集之后,自费刊印了《文徵明集續輯》,其子女又再次编纂若干诗文跋语。现在三卷大书在手,衡山先生的诗文风景可谓是得以盡覽。
当然,对于文徵明这样的书画大家,编排印本的全集实际上只算完成一半。就如编纂《八大山人集》《石濤集》《齊白石集》《溥儒集》等书籍一样,大都以他们的书画为主。曾购买过几册啓功先生的全集,读来书画的题跋手稿同样有趣味。然而,文徵明平静的生活又得享受到了高寿,若真要进行全集的编纂,不知道卷帙有多壮大。
回到正题,笔者并未阅读过文徴明的诗文,之前也没有想要购买。然而,在去年的春假中前往苏州几日,时时可见他的足迹。在拙政园的一幅画和一首诗中,能够尽情体会其风流儒雅。特别是在黄昏时分漫步至苏博的一隅,偶然瞥见文衝山手植的古藤,感觉时空交错一般,留下了不少游记:
于一角落见枯藤如巨虬蒼勁缠绕,近前一看,果然是文衡山手植的紫藤。可惜花叶尽无,只能想像春盛之时繁花照眼的明艳动人。其时斜阳如水,繞墙而入,檐间残雪,转添晶瑩。寒风渐起,人声静寂,悄立静院,他既没什么忧思,又好像有所思。
今天收到三卷布面精装的诗文集,便先从卷六的一百多首五律开始阅读。感觉文徵明真的是一个艺术家,筆下幾乎没有瑣屑零碎的个人哀乐。更无明人诗文常见的叫嚣率性。看他平和端正地练字,品茗,游山,煮茶,生病,一切都是达观圆融。即便偶有忧世伤生之意,也澹泊而妥帖地应对。
以前董橋先生曾借某人之口劝年轻人多读文徵明,少读唐伯虎。理由就是文徵明的长寿乐天。本来不大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然而今天初阅一过,似乎真有道理。平静无波的生活可以是无生气的死寂,也可以是流深而淵明。有几分摩诘居士的味道。阮圆海的《詠懷堂詩》也很接近其风格,只不过用阮的手法重新塑造了文徵明的形象。
总之,《文徵明集》编得非常细致用心,这离不开值得被誉为头号粉丝的周道振先生的功劳。没想到再遇上周先生的文字居然是在多年以后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文徵明傳》,并使用了周先生藏于家中二十多年的旧稿。他老人家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