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为何会把张一兵的序放在鲍德里亚这本《符号经济学批判》前面?这个问题实际上暗示了从符号价值逻辑到象征交换逻辑的转变。
购买书籍,包括选择怎样的书籍以及怎样的书籍才会引起更多广泛讨论,都属于消费关系本质的逻辑定位。而这种逻辑源于象征性交换的不确定性本质。
大多读过鲍德里亚的读者对“消费社会”这一概念都有一定了解。即使没有读过,近年来许多公众号文章都涉及到消费社会这一主题。因此提到鲍德里亚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道鲍德里亚这位作家的网友肯定比知道张一兵的多。甚至我认为,在《符号经济学批判》中质疑鲍德里亚的部分以及所使用的语词,同样可以应用于张一兵自身。也就是说,将这把枪口对准自己射击,不会有任何误伤。
例如,在序言中,张一兵质疑鲍德里亚:“他一定要说大家没有说的东西吗?”“这种标新立异的思路导致了他在《生产之境》中公开反对马克思。当然,这也是他成名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想说,难道张一兵不也是这样吗?难道他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反鲍德里亚而出名的吗?尤其是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使用的词语,如“不三不四的符号拜物教”、“这是鲍德里亚自以为深刻的一笔理论糊涂账”,“与广松涉相比,自以为是的鲍德里亚学术辨识力是十分低下的”,“自作聪明的鲍德里亚”,“他要塞自己的私货了”,“鲍德里亚总是能使自己的观点因为独特而高人一等”,“鲍德里亚不懂装懂,他根本不能理解……”。
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叫《反鲍德里亚》的书。
可能有人会说,我没看过张一兵的书,没有发言权,也缺乏客观性。我翻了翻他的几本书,看了豆瓣上网友的摘抄,他在《回到福柯》中写的就是这些,写的都是什么啊。
从豆瓣来看,他在《回到马克思》中写的似乎还不错。再看他的个人简介,多少能了解一些他的理论和理路,以及他为什么反对。
他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我们可以设想,建立在这些对马克思的误解之上的东西,会是正确的理论分析吗?”我想说的是:主体是通过误解来构成的。即使主体在他的意识形态事业呼唤中“辨认”自己,我们不也是从你的理论观点中“辨认”出你的意识形态事业吗?
我没读过鲍德里亚,没读过福柯和阿甘本,第一次接触张一兵的文字和理论的读者,和那些已经读过他们的读者再来阅读他的文字的读者,应该会存在一部分不重合的群体,也就是说,存在两类读者。只要有重合,就只有一类读者。
我读过几本鲍德里亚的书,并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理论观点。例如,他的理论观点并不属于哥白尼式的革命,最多可以视为新旧范式的托勒密化。但正是通过他,我们得以在现代消费社会环境下进行深入的启发和思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