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茨于1973-1977年间完成并出版了《想象的能指》,这是他进入电影符号学第二阶段时的代表作。在这一阶段,他转向了将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融合的研究路径,也就是所谓的电影第二符号学阶段,不再注重文本,提出八大组合段。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象的能指”,主要讨论了电影的精神分析问题,包括电影和戏剧的想象界对比、电影技术和恋物癖等问题。麦茨将电影符号学定义为精神分析+语言学,认为二者兼容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以表意活动本身为研究对象。在电影中,演员在演的时候,观众缺席,观众在看的时候,演员缺席,这种双重缺席使得电影更迎合了窥淫癖和暴露癖。此部分印象深刻的论点包括:主体在电影中缺席,电影呈现的故事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看,加之屏幕不能呈现镜像,观众不能看到/会忘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场,观众主要关注电影呈现出来的故事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看,以及电影机构/制作者知道正在被看,这两种窥淫癖是互相筑成的。观众在电影中不能付诸行动,一旦行动爆发,也就回到现实,所以电影的二次化过程非常关键。电影里面会有两种二次化,一个是观众,他们基于现实原则介入电影叙事(即不完全当真),一个是制作者,他们会减弱电影呈现时的原发过程带来的不安,梦没有二次化,它就是原发过程,因为睡眠隔断了现实原则的介入。
第三部分“虚构影片及其观众:一种元心理学研究”,讨论了电影和梦在主体上的不同,以及电影的主体会受到二次过程的影响,是具有知觉的。电影的观众不能付诸行动,一旦行动爆发,也就回到现实,所以电影的二次化过程很关键。
第四部分“隐喻与换喻,或想象界的参照物”,主要关注电影影像语言的修辞,或内在的运行机制。对隐喻/换喻和聚合/组合的对比研究以及电影能指的文本类型的区分都极具实用性。
麦茨所谈论的两个重点是:观众是主体,是观众的主体性,和对梦叙事的研究。此外,麦茨还谈到了电影影像语言的移置和凝缩。总的来说,这本书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才能理解,但它给出的分析电影修辞格、主题和镜头语言修辞的实用性非常强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