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者试图与社会理论进行真正的对话。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的致敬和延续。他们提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理论框架,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超越网络和装置)讨论问题,然后展开对社会的时间空间数据的探讨,以及行动者的自我集体秩序的研究。
然而,我读到这些内容后感觉有点可悲。政治学者误认为所有人都关心政治,我担心传播学者会夸大媒介的作用。对我来说,“社会理论必须要把媒介纳入考量了”这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
不可否认,这样的著作可以构建一个“完美”的理论框架,并串联许多事物,从宏观社会(加速社会、时空、数据等)到微观个体(自拍自我表演、数字留痕、量化自我等),再到集体(粉丝文化、移民群体、想象的共同体等)。
然而,我一直怀疑这种观点:真的吗,“深度媒介化”足以成为立论的基础吗?在我的理解中,非电子时代的铁路和百货公司等媒介在“基础设施角度”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媒介的定义到底局限于网络技术层面,还是更广义?如果是前者,那就太狭隘了;如果是后者,那就站不住脚。
在非电子媒介时代,也存在着“拟态环境”,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听说传闻来获取信息。在我看来,电子媒介只是这个过程的加强版,或者是社会化中的一个环节,远远不能与之并列。
所以,我有一种“好吧,还有什么其他的”的感觉,后面的细节展开并不是逻辑推演中紧密联系的,给人的感觉并没有高潮。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观点。我需要先从胡塞尔和舒茨的脉络开始补充一些知识,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媒介领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