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25
《小艾》这个故事,我高中时看过,今天在图书馆又看了一遍。
读完觉得悲凉,又不是很深,浅浅浮着,掠过几缕说不出的感受。
小艾七八岁就被卖到席五太太家,不被当人看,受尽各种欺负和辱骂。十四五岁跟着五太太上南京,被老爷强奸,又被三姨太踢在肚子上小产,之后就一直落了病。五太太还怨恨她“勾引”了老爷,更不待见她。老太太死后分了家,五太太一房日子过的日益拮据。小艾在巷子里遇见对过的青年冯金槐,互生爱慕,走到了一起。婚后过了几年,金槐因为印刷厂搬去香港,小艾生着病不方便行动,先去香港“探路”。却不料遇到战事,从香港又逃回内地,连年回不了家。上海成了一座孤岛,小艾又重新出去做帮佣,辛苦工作支撑一大家子的开支。等到好不容易战争胜利,夫妻团聚,领养了一个女儿,身上这病却因为过度劳累又重起来。
出了图书馆,走在路上,我的心情很是沉重,仿佛同书里的人一起过了一世一样,深深感受到命运的无力感。离开了席家以为就摆脱了女佣的日子,不再看人脸色,结果却又做了帮佣。在帮佣的吴家还遇见发财的有根。当初她不喜欢他,觉得他没有大出息,但世事难料,金槐和自己勤勤恳恳,一直贫困潦倒,有根跑单帮,做黑生意,却发了财。
那个时代真是个吃人的年代。
高中读时,应该只是觉得好看,没有读懂这许多。今天读时,时时被难过的情绪困绕住。从席五老爷的薄情、负心与禽兽,到小艾与金槐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到“守礼爱国的金槐”和“发不义之财的有根”后来生活上的悬殊。讽刺的好笑。
张爱玲的文字,常常有直逼人心的效果。一句话常常写出一幅画面,牵起人心里的某种情绪。
隔了七八年再读,我似乎更能理解她文字里的情感了。共情能力增强还是因为有了些阅历呢。
感觉比这两年读过的故事悲惨好多,斯特里克兰的颠沛是自讨苦吃,村上《寻羊冒险记》里的“我”只是比常人多了些迷茫和无聊,但他们的时代是平平安安的。小艾一直想要过的更好,一直不服输,却像被洪水冲走的人一样,难逃裹挟。发问人生的意义衡量温饱与梦想的取舍她的生活本身就够悲惨了。
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的现实,比“人生本质的思考”更薄凉。一对比,“人生本质”之类的论调就像无病呻吟一样。现世的苦难,沉重的多。
张爱玲没有发议论,没有谈观点,没有呼吁和痛心疾首。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就让人不寒而栗了。她特别擅长讲故事,擅长对细微感受和情景的描写。我从她的书里,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背阴面。没有霸道总裁,没有无脑关心,没有甜甜的恋爱,而是一种形容不出的现实画卷感。有时,短短几行字,便拨弄地心头一响。
重读小时候读过的书,感觉真是完全不一样。
很惨,到处都是现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