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的书。每当我看到与自己经历完全一样的内容时,都会停止阅读,让我难过很久。书中的直觉依赖模式的大学生,完全描述的是我。高中时我努力学习,心里想着一定要考上大学,摆脱糟糕的环境。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人,当我拿到市优秀学生的称号时,心里觉得自己应该是很优秀的。高考成绩超越寻常,但仍未达到211大学的分数线。我努力奋斗,日以继夜地学习,最终只上了这座城市的二本大学。初到寝室,听到本地舍友抱怨自己因考试成绩差才来到这里,我自己也感到难过。根据我对大学的浅显理解,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兴趣而不是成绩上,并且对学业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就像书中所讲的:“坚守着自己对待学习的纯粹目的,认同踏实勤勉的学习方法,却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策略而不能表现出色,却从内心深处无法认同刷绩点的取巧策略。”直到我差点挂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因为看不到更深层的东西,我习惯性地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自己的不努力,进而陷入痛苦和自卑的情绪中。现在我读完了这本书,才慢慢地认识到,原来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与我的阶级属性有密切关联。这并不是像原生家庭所说的“上了大学就废掉了”。这不是个人问题,底层阶级的孩子由于原生家庭的常规打压,更加意识不到根本原因所在。我对书中有限的女性视角感到不满。可能是篇幅的限制,可能是无法深入研究,所以我能理解。底层女性因此书的启发写出了自己的思考,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研究。我分享了一篇我写的文章,链接是https://www.douban.com/note/850518468/。这本书的选题、概念提出和阐述都非常好,处处体现出作者的关心。这是属于女性的细腻和对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的理解和包容。这本书的结尾给了初入大学的贫困学生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我看这本书时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我并不后悔为什么没早些看到这本书。我记得大一时听说毕业后有考研、找工作或出国留学这三条路可选,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宣传了各种大学生生涯规划,但我只是单纯地接收了这些信息,没有处理过。这是因为经历带来的思维惯性,也因为自己没有具备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还因为该书给的建议过于宽泛,而不同高校的规则是复杂具体的。即便我初入大学时读到了这本书,可能对我影响也不会太大吧。但每个人都不同,我还是很好奇,如果第一代大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时读这本书,她是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人生。对于这个研究,我也觉得很有意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