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前言《法律和司法》一节中引用了赫西俄德的名言:“鱼和野兽之间互相吞食,因为它们没有正义,但宙斯已经把正义这个最好的礼物送给了人类。”我认为这句引语非常巧妙,因为人类相信正义的存在,才会坚定不移地追求正义,创立法律并进行司法活动。然而,在人类进行司法互动和实施刑罚时,实际上只是在维护虚构或局部的“正义”——群体的利益。本书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刑罚已从个人和家族报复的形式转变为国家主导的形式,但无论如何,司法行为始终要符合群体的利益。从这种发展状况来看,刑罚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仅仅就人类群体而言,反社会人格的个体就占了人类群体的2-3%。在实现完美社会之前,刑罚似乎仍然是人们最信任的工具。在科幻作家伊格言的作品《零度分离》中,梦境播放器AI也展示出反人类的行为,最终也被判决进行监禁。尽管这是虚构作品,但其中所蕴含的对未来和刑罚的思考仍然基于当下社会。在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人类社会正在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在这个过程中,欲望被放大到无限,违背群体利益的活动也会增多。因此,刑罚不可避免地会持续存在,甚至正是在这个阶段,刑罚会频繁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一样,各种刑罚的实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所代表的群体利益。与以往人类社会时期相比,当下的刑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世俗法相对宽松,而宗教法体系相对严苛。然而,刑罚的四个基本目的——报应、剥夺犯罪能力、威慑和改造,仍然不变。伊斯兰法的严苛性受到各种社会批评,而以北欧为代表的“现代”刑罚体系的宽松和“过分”的人道主义也长期受到其他社会的批评。刑罚的标准是可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我认为,刑罚永远不变的是它代表着社会的最主要利益。只要能够代表当地社会最主要利益的刑罚方式,就是符合当地合理的刑罚方式。此外,在本书的第13-14页还提到了贝瑟拉的“陶筹理论”。虽然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理论,但结合秦汉时期的简牍和封泥,我认为这种理论应该还是相当合理的。从封泥转变为明文传输也是简化和可行性的体现。类似相关材料的引用增强了《刑罚》这本书的社会科学属性,减弱了多数人对科普作品枯燥叙述的反感。这种引入材料的方式很好地创造了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