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夏令营往返奔波的间隙中看的,也是无家可归漂泊感最强烈的时候。从北京回长沙,在高铁上边看边哭。
其实一开始看的时候没报太大期望,还以为只是矫情的心理学宽慰,后来读到性格成因和过往经历那一块,想起了过去很多回忆,情绪波涛汹涌。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作者那种温柔的态度。读书的时候,常常有种好像回到了很小的时候,当我蜷缩起来,有人抚摸着我,告诉我,我并没有错。
时隔二十年,这本书填补了那个缺位的角色,也是我在童年中最需要的那个角色,可以给我无条件的谅解、宽容,并且告诉我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不正常,而是合理的,是我自己的特点,是构成我本质的一部分。
所以我可以不用再怀疑自己,可以面对朝向我的流言蜚语,因为有一个很确定的声音肯定了我。我或许只是需要这个,需要一个人谅解我,理解我。其实就是,需要我自己放过我自己。我需要的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
作者很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代替我们自己完成了这个使命,并试图让我们内化这种认同,从而弥补了敏感者的缺憾。他知道来看这本书的人想要什么,其实只不过是一句肯定,一份理解。所以心理治疗不应该是一种暴力肢解,定义、贴标签,而是解开、肯定、包容。
当知道很多情绪,很多冲动,很多想法并不是一种错误的时候,我好像得到了解脱和宽慰,情绪得以顺畅的流过来,然后流走。我不再被困住、不再纠结,才知道很多症结,就是因为自我压抑,自我否定的结果。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再次唤醒我应该坚持的态度,让万事万物过去,不要苛责自己,这样就够了。然后在不断长出茧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那片净土。
读着读着,脑子里都是庄子,应物而不滞于物。我一直觉得,真正心宽的人是不会想这些的,读完这本书我愈发觉得,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发现的人生哲学,其实就是这本书说的敏感者的处事指南。庄子也是这样的人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