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老师曾经问过,“用什么样的态度读不懂的书”。他说的是《时间简史》。他说他从来都读不懂,但是他还特别喜欢一遍遍读。
《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它不过薄薄不到二百页,但是作为物理小白来讲,笃定说“好读”,至少我是没有这个信心。
那么就又回到最初的那个议题上,那些我们读不懂的书,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去读,并且试图去懂呢。这大概就是物理科普书的魅力吧。
我在第一次打“宇宙通识课”时曾经错打成“宇宙通史”,“通史”“通识”,一字之差,在“宇宙”这个课题后面,那可远远不止谬以千里。连霍金这样的人,关于宇宙中的一个议题,他也只敢写“简史”,我们人类,是没有能力对宇宙有“通史”的认识的。
“通识课”其实是一堂物理科普课,它面对的是所有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的缘起是赵峥老师在B站的《16堂宇宙课》,读不懂书,却喜欢一遍遍读的,可以同时去听他的课。当然课上那些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公式,我们可能依然听不懂,但是没关系,通识课接的是这个地气,懂不懂不要紧,普及宇宙知识走入寻常小白间。通识课旨在引起人们的兴趣,让读者或观众保持住这样的兴趣,让你在看不懂的前提下,依然还是想看。
本书一上来就以“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抓住读者的心,好像天才们都是扎堆出现的,以物理学家开尔文的说法论之,1900年时,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只剩下两朵乌云。但是在未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两朵乌云分明开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科炸裂式的进展,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让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就集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历史中群星就是会扎堆闪耀。
读书时,我经常会想到《三体》中杨冬的诘问:物理学到底存不存在。在那个规律失效的小说世界中,物理学也不是真的不存在了,而是被篡改了,以人类的认知,还发现不了蒙蔽之外的规律。但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物理学必然是存在的,否则这一次次的实验就不再有意义,否则长达几百年的论战也没有了落点,人们从笃信到怀疑,最终的指向,是想拂去乌云,让大厦更加牢固。今天的我们,尽管不会刻意去想电磁、力学、光学,但是我们周遭,没有和物理无关的环境。
恒星和宇宙的演化,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作为宇宙中的客观存在,我们又置身其中,每个人都想知道世界从哪来,我们从哪来,世界终将去向何处,我们又会归往何处。有时候,人们对物理学的兴趣更多的是哲学思考,当然这一切都不会有一个所谓正确答案,但是这也正是物理学让我们读不懂却想要读的原因。
所以,读不懂还要读,读书的态度,是趣味盎然开启一段有料有感的阅读之旅,人生在世,当然要懂一些物理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