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对于那个充满辉煌的盛世华唐是如何转瞬衰败的很感兴趣。因此,我决定不了解“安史之乱”,就无法理解《长安三万里》。长安古代世界最后的辉煌定格在了天宝十五年6月13日这一天。在这一天的黎明时分,李隆基匆忙离开了长安。6月9日,潼关失守,6月11日,杨国忠召集百官,通报了潼关失守的消息,并向他们询问应对之策。然而,百官个个吓坏了,慌慌张张失去了应有的担当。只有大诗人高适这时候从当时的兵力布局和实力来看,长安有可能守得住。但正是因为杨国忠和百官毫无担当的政治态度,人们的信心烧灼殆尽。李隆基原本打算亲自带队,但看到百官个个都在“避敌求生”,他只好“幸蜀”而奔了!
当时已经56岁的王维也在长安被俘。强迫他就任官职,王维宁可吃药装病,结果被囚禁起来,写下了《凝碧池》。杜甫当时也在长安,很可能也被俘虏。他的状态应该是一种被拘禁的状态,从他写的著名诗《月夜》中可以看出。关于安史之乱的起因,有人认为两位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有责任,李林甫“养成了天下之乱”,杨国忠“终成其乱”。此时,年届半百、早已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年轻天子的李隆基也是一个原因。李林甫对君王处处迎合,善于权变,纵容了李隆基的任性,使得他可以大权在握却不必亲自动手,他可以倦政,可以奢侈纵欲。李林甫上位也是因为“吏治与文学之争”,吏治胜出,结果宰相张九龄被罢相。起初,这似乎是实现了李白的长安梦,但仅维持了两年就破灭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文学上,李隆基只需要一个能够为盛世增添一些花样闲篇的文学侍臣,因此李白从李隆基那里注定得不到他想要的千秋伟业。弃长安这一年天宝十五载,唐诗界最无与伦比的一次伟大相遇。年长的李白遇见了杜甫,“这在4000年的历史中,除了孔子见到老子没有比这两位的会面更重大、更深深可纪念的”。杜甫十分尊敬和崇拜李白,仿佛李白就是他生命中的光芒。相比之下,李白对杜甫的情感更加低调和内敛。这次相遇可以照亮中国古代文学史。岑参担任的是高仙芝的掌书记。天宝11年,杜甫、岑参、高适等五人共同登上了大雁塔,这又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高仙芝因为达罗斯战败而被解职,岑参没有了靠山,显然对仕途的浮沉有所看透。他写下了《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屠》。在盛世的大唐,如同梦幻般的存在。这里聚集了太多可以引领一世的心灵风华。然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尽管后来也有过短暂的中兴局面,但最终走向了更大的分裂,直到进入历史上的“五代”时期。在唐朝之后,再无任何王朝能够达到这样的顶峰状态。那是汉高祖的长安,汉文帝的长安,隋文帝的长安,唐太宗的长安,文景之治的长安,开皇之志的长安,贞观之治的长安,更是开元盛世的长安。从弃长安这一天起,长安再也无法回到世界之都的地位了。巧合的是,同一年李隆基、李亨和李白去世,盛世暗淡,安史之乱进入尾声。但那些可以光耀万代的诗歌和诗人,将永远留下他们的香气。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