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虽然属于社会学领域,作者也是社会学院博导,但并不是那么严肃的,甚至非常有趣,光看前言就已经开始笑了。想必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必定是一位非常善于聊天和教学的老师。
但是这本书还是言之有物的,共分三章,分别是:抽象的社会、悬浮的生活和空心的个体。作者这样说,他只能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还得看每个“神圣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本书一开始探讨的问题很严肃,就是那个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的“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原因已经众所周知了,那就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以前人做工是为了自己吃饱,现在做工是给老板打工,巨大的利润归老板,自己只能拿到保证温饱的工资。有道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本书里讲到的话题都是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很接地气的。比如旅游、家庭、直播带货、教育、消费、老龄化等。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质问:我们生活在所谓的现代社会,科技前所未有地发达,各种法规日趋完善,然而我们的内心为何如此空虚,成为了“空心人”。我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消费、旅游都成为空心人的填充物。正如作者关于旅游所说道的,“我来过,这个动作和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他们内心深处定义的意义。”又比如每个人都急于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然而去情境化、去历史化成为言论的特点。我们都不再思考。
我们变成这样究竟是谁的问题在这个单一文化的社会里,生活的目标和形式似乎不再有多样化,大家都在追求金钱、升学。不断地内卷让人产生极大的挫败感,跟家庭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疏远、虚假。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更愿意独处,比如打游戏、刷视频。我们不再愿意去理解别人。
如何摆脱空心人的命运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每个神圣的个体,好好思考一下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