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些男的为什么那么普信又臭(思想)啊?”
“东仔,你一直觉得我很普信吧。”
上周去怀柔玩的路上,我和来北京认识最久的朋友有这样一番对话。
“不是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普信的地方。”
短暂沉默后,前面的姐们儿赶紧找补。
其实东仔有这样的认知我并不很奇怪,她向来“厌男”,有着自己的圈子和倔强。
当然,她屡屡表达这种想法的时候会加上很多附加条件:“你知道啦,我特殊”,“玩笑多一些,不是讨厌所有男人”巴拉巴拉。
好在做到了这点。上周三收到一本试读的小册子,就是这本《我,厌男》。表示想多要一册的时候,米粉难为地说:“这个东西被寄完了,等正式出来,多少本都行!”
果不其然,女性同事们很喜欢这本书,以至于今天才“抢”过来。事实上还想着偷懒晚些读的,只是看到编辑们在朋友圈吐槽大量的因名“一星”,得绕不开了,地铁上抽空读完。
看到过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男生因为从来不会来月经,所以没有办法讲理解女生这件事?”
我的第一反应是:最怕的就是男生以为自己理解,然后他给的建议就是“多喝热水”。这是一个心有戚戚的答案,因为我实打实被嫌弃过。
直到后来被一个段子变成现实的答案覆盖掉了。有人说,女朋友来月经,男生冲过来冲着她的肚子一通按,女孩当时就傻掉了:“卧槽,你在干什么?”男生说:“我帮你把淤血排出去。”
所以个人认知是在说“理解”这件事上一定要保持谨慎和谦卑。“我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不理解的。
回到这本书的评价,假如我们没看过,又怎能轻易下定论?即便看过了,又怎敢说我理解作者甚至认同呢?目前的态度是尊重这本小书的存在,至少它的存在填补了一些空白。
再回到书籍本身,100多页中这位29岁的作者很坦率地表示:“我说的厌男,指的是一种针对整个男性群体的负面情绪。”曾经有人问过一位女性主义小朋友,这样不会太尖锐吗?她说:“我别无选择,不能给自己后路和余地,不然会被社会的规训所动摇。”余秋雨曾说,文化就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在依旧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集体人格组成如何许是不必多说。
作者也会被怼:“你说男人都是垃圾,你老公就是完美的吗?”这也正是我的疑问,一方面“厌男”,一方面又“结婚”,一方面说丈夫不完美,另一方面又说没有男人一样可以。所以对这本书的观感只能停留在尊重层面。孤证不立,作者缺少系统性的论证和社会实践。适合拿来休闲阅读,也会有不少引发思考的观点——
“要求人们严格遵循异性恋法则......迫使在毫无正当理由的前提下缔结契约关系......但爱情从来都不是促使人们结为伴侣的唯一因素。”
人类的进步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法律中夫妻关系要高于亲子关系,因为契约应该强于人固有的情感。记住是“应该”。
我们都是在压抑旧脑的本能(生存、繁殖等),去完成新皮质的指令(契约等)。(参见《千脑智能》)反而言之,如果没有爱情这个因素,没有他者的存在,契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