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认为这是比胡赛尼的著名作品《追风筝的人》更感动人的小说。
一直困于“哈拉米”身份下的私生女、乡下人玛丽雅姆最后悔的事就是在十五岁生日那天私自下山去找父亲,没能如约看到向往已久的电影,还在父亲华丽的府邸前被拒之门外受尽冷眼,当她深深悔恨没有听从母亲娜娜的劝诫,迫切的需要母亲的怀抱流泪诉说委屈,迎接她的却是娜娜的尸身。在十五岁那年,原本尚可称得上平静温馨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最期盼的周四也不再是最快乐美好的时光,戛然而止。我们与玛丽雅姆的命运深深共情。被拉希德桎梏、摧残半生,唯唯诺诺行尸走肉般的她,在莱拉到来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光明,前半生过得太苦太冷,于是她愿意为了这线温暖飞蛾扑火,奉献自己的生命,而成全另一段不幸。在临刑前回首一生记忆走马灯般闪现,最鲜明深刻的不再是背叛、抛弃、冷漠、嘲讽、怨恨,而是和莱拉共处的那些时刻带来的希望、治愈、理解、爱惜,在这些美好的感觉的包围下,她服从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命令:“低下头去,女士”,她想,对于一个不合法的开始,这样的结束不算糟糕。一种无可言状的感觉洪水般淹没了我。
书中值得咀嚼流泪的地方太多太多,最动人的当属扎里勒给玛丽雅姆写的信。他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在战乱岁月被岁月的洪流裹挟的软弱的人。他爱玛丽雅姆吗,是毋庸置疑的。十五年如一日的探望,倾注了爱意的陪伴,那些点点滴滴,无人能抹去。但他没能力承担这份爱,在自己的名望面前,他选择了割舍,只好躲在愧疚和冷漠的面具下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越是生命走向结束,人越是会执着于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战火连绵之下,扎里勒的万贯家财所剩无几,于是在自知时日无多之际,他被挥之不去的愧疚支配,挣扎着去见玛丽雅姆最后一面,但是没能如愿。随着莱拉的视角,我们展开了那封一个怀着毕生的愧疚,被生活折磨的筋疲力尽的疲惫的父亲对自己深爱确深深亏欠的女儿的告别信,我们读到他的泪水,他的遗憾,他的无奈,在那盒多年前的影片录像带和努力为女儿留下的钱中展露无遗。泪崩。
从前我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很苦,苦是常态,快乐是虚妄的,短暂的,安逸的,享乐的,可耻的。爱就算是会刺痛我,但只要那本质是爱,如何表达并不重要,好像一段关系里必须有伤害才是羁绊,才是爱。玛丽雅姆如是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