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中国诗歌史,你会发现,诗的形式存在这样的流变:
从《诗经》的四言,唐诗的五言或七言,到宋词的七言以上,直至现代诗的长短不一,诗句在慢慢变长,慢慢变得不规则。
这个规律看出来很容易,正是因为容易,才会让人忽视。这种流变的背后,经历着漫长的过程和诗者的努力。这种流变,并非从天而降。
单说《古诗十九首》,十九首五言诗而已,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特别,真的特别。
第一,《古诗十九首》确立了五言诗的基础地位。
这么说,是因为五言诗起初是没有地位的。汉代的主角是赋,旁边还有乐府、四言诗争宠,而五言诗默默无闻,不温不火。
它的走红,是因为萧统。
萧统,梁昭明太子,编《文选》时,从一些佚名“古诗”中挑选了十九首,于是,《古诗十九首》横空出世,并且越来越受到评论家的青睐。
钟嵘的《诗品》是讨论五言诗的评论著作,其中,《古诗十九首》是上品里的第一位,而陶渊明只算中品。
《古诗十九首》在提升五言诗地位上功不可没。
这是学界的共识。
第二,《古诗十九首》直面“死亡”,是平民的挽歌。
这是个人的感受。
仔细阅读这十九首诗的内容,大多写游子和思妇。
当时的游子并不像今天影视剧上看到的那样,是上京赶考的书生,纵马天涯的剑客,总有归期和一抹浪漫。
当时的游子,因为战争,大多是百战身亡的将军,十年归的壮士,或者一生颠沛,或者再无归期。
而有游子,就有思妇。
游子在外一日,思妇思念一日。游子一日不归,思妇一日无法展眉。
那时,时空是万水千山,翻越需要半生。
游子在外,思妇居家,相隔天涯,战争、祸乱、伤病、饥饿……
遥远的思念中,掺杂着一种担忧,他什么时候归来,他是否还会归来。
所以,《古诗十九首》并不浪漫,甚至残忍,是现实的残忍。
当受过现实的纠缠、死亡的威胁,诗歌将人生看透,不再向往华丽的词藻,而是归于语言的浅淡。
就如同历经世事沧桑的老者,没有年轻人无事强说愁的装作,只是淡淡地说:“人生,就是这样啊。”
就如同林庚先生所说:“那远去的岁月,仿佛一种无言之美。”
而所有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思绪,是绝大多数人内心的写照。
是平民哀而不伤的挽歌。
第三,《古诗十九首》给后世许多诗人提供了创作范本。
毕加索说,好的艺术家会“偷”。
曹植曾经偷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借问叹者谁云是荡子妻”等都出自他之手。
曹植可是才高八斗,也从《古诗十九首》吸取了文学养分。
而后代的我们,在文化血统中,当然也少不了《古诗十九首》的影响。只是你尚未意识到罢了。
一旦觉醒,你会爱上它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