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在小红书上,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获得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把这些理由汇集到一起,都可以归纳为音乐带给他们的良好体验让他们爱上音乐。
比如为什么有的音乐能够以情动人,有的会给人力量同样的音乐,对每个人的影响却又不一样古典音乐和流行乐的粉丝会不同。这都是音乐留给我们的问题。
在《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音乐和人脑之间存在着一个个冥冥中注定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我们爱上音乐。如果通过脑科学的探索能找到前面的问题的解答,我们将会对人类的情感、动机、记忆等的了解更深一步,同时对音乐和大脑的协调关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那就让我们从音乐本身开始吧。
音乐,按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音高、音程、音色、速度等基本要素,组合起来后又形成节拍、和声和旋律等形式。
音高是传递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高音让人感觉兴奋,低音让人感觉悲伤。不同的音高串在一起,就是一段旋律。人类对音高的辨识非常神奇,神经元会对进入耳朵的音高做出同样频率的回应。
音程是两个音之间的距离,A和B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全音”,全音的一半就是“半音”。全音和半音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音阶,最常见的是小调音阶。通常大调音阶会让我们感觉快乐和喜悦,而小调音阶让我们感觉失败和沮丧。同样是大调小调音阶,也会有不同的风格。比如《胡桃夹子》中会有很多东方的典型音阶。由于调性和情绪之间关系连接紧密,作曲家只要根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适当选用,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导我们体验到不同的氛围,产生相应的情感。
音色是另一个重要概念,同样可以用于不同情感的表达。小号和大提琴的不同音色会让我们对其表达的情绪明显分开。即使我们使用的乐谱相同,音高相同的,但耳朵却可以轻松分辨出这两种不同的乐器,产生不同感觉,这就是因为乐器的音色不同。而相同基频,不同泛音就是音色差异的根本原因。不但每个乐器的泛音不同,我们每个人的泛音也完全不同,因此能够清晰分辨每个人的声音,进而还会产生“声纹”这个概念。电子音乐合成器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开发出来的。
音乐的速度也可以表达情感,快节奏带来的是轻松愉快,而慢节奏则是悲伤哀愁。
过去我们以为音乐是由大脑右半球处理,但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处理音乐的区域遍布大脑的各个部位,也涉及到每个神经子系统,在这个环路中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通过一系列实验,科学家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是一种感知错觉,我们的大脑会为听到的音乐赋予结构和秩序。我们从出生开始,大脑就开始利用听到的声音构建自己的基本盘,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强化认知,将自己的音乐结构逐步完善。
音乐的核心就是建立和操控听众对音乐的预期。预期与反预期的掌握也是作曲家能力的体现。
我们对不同音乐类型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记忆这个心理过程完成的。我们可以根据一段音乐判断它所处的年代,这也是音乐记忆的特殊体现。
这本书还提到了音乐家的养成,以及“莫扎特音乐”对儿童智商的影响,这里我就不做过多据透了。
平心而论,这本书属于比较硬核的理科图书,但讨论的却又是最感性的艺术问题。所以在读者期望和现实间会有一些小小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去阅读,当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阳光灿烂。
让我们尽情享受音乐,享受生活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