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接着一只鸟——这本教授如何写作的书,书名很有意思。它来自作者父亲对她哥哥的一句劝慰,名义上是“按部就班地写”,实际上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首先是坚持落笔。这一点对于所有立志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在某段相声里,甲不断幻想自己彩票中了大奖之后,要怎么样怎么样造,末了包袱一抖:彩票还没买呢!同理,迟迟不动笔,那么成为作家只能是一种幻想,这比想中大奖但不买彩票还要可笑。如同本人现在写书评,只要有个初步的思路,凑足字数是不在话下的。偶尔有点小灵感,也会写个三两千字还收不住。回想四五年前刚开始写评时那种难为劲儿,自己也觉得好笑——实话实说,以本人的天赋,估计连带下辈子也甭想靠写作恰饭或者成名,但几年坚持下来,虽然水平不大见涨,但熟练度有了明显提升。会不会熟能生巧呢说知道呢!
接着是观察——用你的眼睛去发现你想写的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了不算糟糕的开头,后面还没词儿呢。鸟类报告里,每只鸟都有独特的地方,在写作中无论是人和事,也都需要抓住特点。无中生有去创作这些内容,即便是科幻作品也不可能信马由缰、完全架空,你需要将你熟悉的类似人物或场景“平移”过来,用到你的作品之中。一两个人物和场景明显撑不起一部长篇作品,这时候你的观察能力就该大显身手了。观察越多,观察越细,那你的“存货”就越多,可以调配的“资源”也就越多,那么,你距离成功就更近一步了。
再有就是各种“外援”,一个接一个的帮助你。为了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读了两遍。实话实说,此前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件极其私密的行为艺术,在他人介入之下完成写作计划,并非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技能。在作者看来,这个帮忙的人未必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早些年间,你可以通过一些写作培训班提升水平,但现在Vlog或慕课进一步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找人煲电话粥或读读稿子,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向不具名的网友求助,没准效率还更高。互联网改变生活,看来说的并不仅仅是吃货和购物狂。
最后是确立风格,一个接一个地尝试,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一直以来,我认为这是阻止我成为知名的作家的最大障碍——我脑海里总会有一些宏大深刻的话题,但落笔之后,说得好听点像是“学徒版的欧·亨利”,说得难听点就是逗比人写逗比事,而且还是不太入流的那种。好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错位并未对我形成暴击——天生我材必有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流行我这个风格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一没天赋,二还懒惰,只喜欢做梦,不喜欢行动。毕竟作者在书中说得清清楚楚——无论写作还是生活,往往没有捷径,我们拥有的只是耐心和信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