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文学界独树一帜,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对象。有文论曾这样评价他:“王小波不仅处于90年代,而且并不符合当时文坛审美规范。他深刻地扎根于时代,并不断警惕这个时代普遍的审美趋势,从而超越时代,形成真正的对时代的反思。”
房伟,本书作者,从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喜欢王小波,为了写王小波的传记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书面材料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这本传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崇拜王小波,而是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王小波形象。
关于王小波为何如此受欢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被很多追随者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表。他的叛逆精神让读者感到一种解放。而在我看来,我更欣赏他的智慧,他全面的智慧。他不仅仅是会编故事的作家,更是一个热爱科学思考的人。
有人认为,正因为王小波极高的智商,他不自觉地形成了精英主义,作者也认为这是王小波的一个重大缺陷。然而,我认为我们无法苛求一个作家成为完美的人。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王小波的一段话:“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科学、艺术,甚至还有哲学,上大一时,读着微积分,看着大三的实变函数论,晚上在宿舍里和人讨论理论物理,同时还写小说。”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小波确实像一个全才,但是这就是聪明人的世界,我们无法融入,只能羡慕。
然而,王小波也有烦恼。在高考时,他在文科科目中提到了一个评委们都不熟悉的人物萧伯纳,结果失败了。于是他尝试了理科,被北京大学的商学院录取,因为当时可选择的专业太少。后来,这个专业给他在国外读硕士造成了困难,他不喜欢也不擅长。他曾和李银河一起去美国,本想和哥哥一样学习统计学,但由于缺钱,他选择了在回国后难以找到工作的东亚学。后来他辞去了工作,专心写作。然而,正如作者所说,他并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文学梦想,而是因为工作方面不顺利。然而,即便在写作时,他也面临问题,他的风格太过放浪不羁,经常写了却无法出版。最后,还是许卓云帮他的《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奖,帮他渐渐打开了局面。
然而,至今王小波的作品评论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王小波拒绝赋予知青生活任何正面意义,因此他的小说中对这个时代的描绘总是批判的。这让我在读梁晓声和肖复兴的作品时也有相同的感触。我先后阅读了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发现那段时光对于前者是苦难,而在后者那里却是难忘甚至有些美好的青春岁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