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人人都听过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而成的。”
同样的,波伏瓦也不是生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样子,她是后天形成的。那么,是什么塑造了这位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呢?
一切要从她的童年说起。《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是50岁的她回顾20岁前的自己的一部青春回忆录。从出生开始,她讲述自己同长辈、妹妹、好友、恋人的故事,包括刚刚接触认识的萨特。波伏瓦文笔极好,跟随她的文字,仿佛我们也重回二十世纪初的法兰西,亲历一个中产家庭中小女孩的成长经历。
在我还在玩泥巴满大街疯跑的年纪,波伏瓦已经开始了关于善恶的思考。善恶泾渭分明,出生于富裕人家的波伏瓦处于完全的善的范畴之中,只能在父母的气氛恼怒中假想恶的模样。同时,她也发现了善也是包含着细微的差别和不同程度的。在去远方表亲的家里度假时,她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直面邪恶了,事与愿违,她度过了平静的时光。反倒是母亲对女仆路易丝的指责、父亲与母亲的争吵让她开始模糊黑暗与光明的界限。波伏瓦总是可以在日常小事中有所感悟,展开思考。比如对于善恶的探索,就使得她开始质疑本质主义。她写道:“白很少是纯白的,邪恶的黑色隐匿着,我看到的是白不白黑不黑的灰色。”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她的哲学天赋。
说起波伏瓦的青年时代,一定不能不提的是影响她一生的挚友莎莎。后来,她把这段友情写成小说《形影不离》。读她们的故事,有时会让我想到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和莱农。莎莎天资聪颖,极有天赋;她渴望突破传统的限制和压抑家庭的束缚却不得不依照礼法打理家务、照顾妹妹;她追求自由恋爱却被强行拆散。在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结尾,莉拉消失了,而在波伏瓦与莎莎的故事中,莎莎去世了。很多人都说,在波伏瓦的一生中,莎莎才是对她影响最深的而非后来的萨特,她永远是她的天才女友是与她同频共振的知音。
波伏瓦很早就有这样的意识:“大人们不仅愚弄我的意志,而且我感觉到自己是他们心理活动的牺牲品。他们的心理活动有时起着一面可爱的镜子的作用,也能对我施以魔法,把我变成动物或东西。”虽然书名叫“规矩女孩”,但事实上,波伏瓦的青春是一段突破规矩,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勇敢追求热爱的青春经历。她从小就热爱阅读。如果要评选一本女孩必读小说,我一定投《小妇人》一票!波伏瓦回忆自己在这本书中认出了自己的面孔和命运,特别是乔,她发现了自己与乔的共同之处,并积极去模仿她,继续写作。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读《小妇人》的自己,同样喜欢乔,感觉全书最令我向往的画面就是在阁楼上独自读书的乔,为第一次拿到稿费的她感到开心。她始终清醒,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所谓权威。比如,她意识到学校里的女老师教给她的知识都是经过删减的,“她们用代用品喂养我,把我关在笼子里”;她不在乎这些人的批评,认为她们是愚蠢的,而她要做的是:“要么与愚蠢斗争,要么放弃生活。”广泛阅读、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做自己……波伏瓦通透,对很多事情看的清楚,哪怕意识到世界很多地方是阴暗的,但她始终热情积极。所以勇敢地,继续在人生的狂野中冒险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