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这一核心主题贯穿全文。有句评语“傲慢使人无法爱我,偏见使我无法爱人”点出了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特点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傲慢与偏见不仅是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特点,其他人物也具备这两种特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现实中,傲慢与偏见是人类的共性,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它们。例如,“严肃文学派”傲慢地看待“网络文学派”,“网络文学派”对“严肃文学派”有偏见等。我在小学时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伊丽莎白的“不卑不亢”,这个角色对我当时有很大的震撼。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她是古早玛丽苏,达西则是早期傲慢霸道总裁。我认为这并不能完全把《傲慢与偏见》与早期玛丽苏小说等同起来,因为它还有讽刺的喜剧性描写,有现实阶级冲突。很多情节和人物思想也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去理解。关于爱情,书中描写了四对恋人,有权衡利弊后的最佳选择,有只顾情欲的荒唐婚姻,有家境悬殊却情难自抑的痴情鸳鸯,也有充满矛盾而后终得和解的心心相印。但谁能幸福地走下去,没人能预料。两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单靠爱情是否能克服傲慢与偏见,还不得而知。比如童话故事的结局常常只停留在结婚那一刻,对婚后故事就完全由读者来想象了。此外,这本书给人一直讲婚嫁的感觉,因为作者以贝内特一家为主线。贝内特太太有五个女儿,那个时代她们没有继承权,所以母亲急于为女儿们找好归宿。作者借贝内特一家来讽刺现实中的贝内特太太们。在简与伊丽莎白结婚后,贝内特太太有所转变是可以理解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给每个女儿找好归宿。既然两个女儿都嫁得好,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攀亲,所以母亲不需要过多担心剩下的女儿们。贝内特一家也很奇怪,父亲几乎不管家务,母亲市侩虚荣,姐妹之间也互相合得来,这个家庭缺乏全面的教育,对女儿们基本上任其自由发展,也没有太深的亲情。不得不承认,我现在能理解伊丽莎白对自己家庭缺陷的厌恶感和自卑感。有人认为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养出伊丽莎白和简这样的孩子,甚至认为宾利小姐会是傲慢无礼之人,这只是对他们的偏见左右了判断。伊丽莎白和简之所以不同,我觉得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和成长。简善良聪明,虽然不反驳母亲,但会做自己的判断。伊丽莎白在父亲的影响下长大,对母亲的影响很小。虽然伊丽莎白也有傲慢和偏见,但她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对过去的错误感到羞愧懊悔(和她的妹妹不同)。这种反思足以说明伊丽莎白是个可以通过反思逃离家庭影响的人,这是她最宝贵的优点(达西也是如此)。奥斯丁对讽刺的运用妙得令人称道,尤其是通过贝内特先生的反讽,读者会不禁思考“这里说的是反话吧”。对于贝内特太太和其他人的讽刺,既愤怒又好笑。对于伊丽莎白的心理转变,写得很细腻,她进退两难,反复思考。但如果多加一些侧面描写会更好,全是内心独白显得啰嗦。另外,我看到其他读者觉得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但我认为其实是有迹可循的。首先,伊丽莎白在消除偏见之前就时常想起达西,虽然讨厌他但始终关注着他,而不是真的忽视他,偏见蒙蔽了她对自己内心的判断。其次,在消除偏见后,伊丽莎白真正地认识到达西身上的美德,同时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