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信服之处在于其真假参半的本质。尤其是其中夹杂私货的故事,我在阅读时格外警惕,因为这本书有点像现代版的宗教读本。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也不是纯粹的虚拟小说,因此不够深入也不够通俗。
但是,将假的故事与真实的感受混为一谈,让我感到不悦。用作者的话来说,就像把作者胃里的东西强行塞给读者,这既没有真实的东西,也无法给人好的感受。
从这里开始,我对"批评"这个词有些含糊不清。如果我以个人的身份面对别人的批评,我可以封闭自己,保持独立。但是,如果眼前的道路被大火吞噬,换一条安全的路是否意味着妥协自尊和牺牲灵魂?我们真的能够屏蔽掉环境的影响吗?也许这些只是借口,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理想和内心不能失去,这是源泉的核心,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尤其是精神上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特斯拉、图灵和其他一些故事,这些人独立且疯狂,有成就和理想,但却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同,饱受争议和指责。
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对关系,一个高一个低,一个优秀一个被看作低劣。
要摆脱这种维度,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天才才能存活,否则会被众人的怨恨所消灭,被拖下水,像吉丁那样整天望着“伟大”,忧心忡忡。
有一个实验,实验员教一只红狒狒敲开核桃的最佳方式,但当它回到群体中时,仍然使用与大家一样的低效方法。我们常说“锋芒毕露”、“鹤立鸡群”,但这并不是什么好词,因为故事的主角似乎随时都会因为这种独特性付出惨痛代价。
为什么呢?是不是这种相对性的眼光本身存在问题?西方的“他人即地狱”似乎表明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群体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这种契约本身就是一种限制。但在签约之前,签约的人应该是独立、有尊严、不受影响的理性个体。虽然这太理想化了,但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市场关系中,是否要迎合他人的需求来改变自己?作者推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理性的状态。
先独立,再平等。先创造,再分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