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乐记》)他们既是巫术礼仪,又是原始歌舞。后世,两者才逐渐分化,前者成为“礼”-行政典章,后者便是“乐”-文学艺术。
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的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他经常要无情的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中国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理想。它不重在强烈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自顾非金石(曹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的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他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佛像)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示天真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历史的必然经常总是通过个体的非自觉的活动来展现。(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山水画)人与自然那种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也绝不是什么劳动的颂歌,而仍然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不幸的、懒洋洋、慢悠悠的封建农村的理想画。既要求真实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如可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历史的行程远非直线,而略一弯曲却可以是百十年。
(合上书本,没有一种终于看完的释然,反而愈发回味无穷。
首先惊叹于作者的行文。不知是天生的文采斐然,还是如工匠般的细心雕琢,每篇每句都渗透着呼之欲出的文字美。我爱从目录开始看起,我把目录念了一遍,竟都琅琅上口: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
记书摘时,书摘太多,不像别的可能只是某一句瞥给我一眼惊艳,本书给我的惊艳,已渗透到字里行间。
作者功底之深厚,一眼可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