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教授的《叫魂》是一本很好看的学术著作。
一般情况下,“学术著作”四个字给我们这种普通读者的印象是:艰深、晦涩,读起来拗口、读完后蒙圈。
而这本《叫魂》有些不太一样,初看像惊悚小说,接着像悬疑小说,临近结束又像是讽刺小说——直到最后两章出来,才惊觉作者布局之巧、立意之深、提炼之精。
这本书的全名是《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正如书名自带的恐怖气氛,作者先给我们讲了几件发生于1768年的神秘事件。
这一年,浙江德清县城东面城墙的水门与城桥坍塌了,知县雇佣了石匠来修理,这本来是一项很正常的工程,可有人打算找石匠帮个小忙——据说,“石匠们需要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片上,贴在木桩的顶部,这样会给大锤的撞击添加某种精神的力量,人们称之为叫魂。那些因此而被窃去精气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去。”
而在浙江萧山县,几个和尚被村民和捕役逮住了,因为他们打听了一个小孩的姓名、并剪了他的发辫,据说“一个掌握了正确技艺的术士,可以对着从某人辫子末端剪下的头发念读咒语,而将那人的魂从身上分离出来。”
……
这样的事件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很快便蔓延到其他省份,不到几个月时间,便成为席卷全国的“妖术大恐慌”。
这样的恐慌绝对会威胁到大清王朝的稳定,更何况“发辫”本身就是统治者的敏感点。
乾隆很生气,清剿很用力。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不妨看看这个例子:一个七岁小孩在剃头匠铺子前玩耍吵闹,剃头匠怎么都撵不走他,便恐吓说要割他的辫子,小孩仍旧不怕,剃头匠便象征性地割了他一点点头发。当剃头匠被送往官府后,即便审理清楚他的行为只是一个玩笑,但在这样的时候、开这样的玩笑,已是“滋事不法”,剃头匠因此被枷号示众。
完全可以想见,重压之下,全国上下会有多少这样的“剃头匠”!
可即便在如此高强度的清剿之下,事件还是变得越来越悬疑:案犯不断更改口供,妖首始终不见踪迹。
结局很讽刺,“整个叫魂案建筑于其上的那些供词发生了动摇”,也就意味着,这彻头彻尾只是一场闹剧,最终留下的,“是些混淆不清的伪证,没有头绪的琐屑细节,以及许多不明不白毙命的囚犯”。
如果说“妖术大恐慌”事件让我们感慨万千的话,那孔飞力教授从三个层面做出的分析简直要让人拍案叫绝了。
首先是皇帝层面。
作者从“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入手,层层深入,做了精彩而独到的论述——只有阅读原文才能体验到那种入木三分的酣畅淋漓。
个人理解的大意是:为了管理好手下的官僚们,皇帝不得不依靠各种规章制度(常规权力)进行常规管理,但如果完全“照章办事”的话,“繁忙的君主会发现自己的作用只不过是文件处理机中的一个齿轮(尽管是一个镶钻的齿轮)”,如此的话,天威何在?不管自觉不自觉,皇帝总得想方设法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专制权力),譬如想用谁就用谁、想整谁就整谁——这种在常规渠道内不太好做的事,利用一些特殊事件就很名正言顺了——“叫魂”不就是吗?
“像叫魂案这样一桩政治罪所造成的最大冲击,就在于它动摇了官僚们用以有效保护自己的常规行为方式,从而为弘历创造一个环境,使他得以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同官僚们直接摊牌。”
你当乾隆真傻到会相信割几根头发就能取人性命吗?
整个事件中“最不精彩”的恰恰是官僚阶层。
他们如同夹心饼干,上面要担心君主的反复无常,下面要忧虑暴民的狂怒易变。他们只能“试图通过恐吓那些提出妖术指控的人来击败前者,通过对君主封锁消息来挫败后者。”
遗憾的是,这两个策略都不管用,最后为整个事件买单的,也只能是他们。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叫魂”事件成了一场变态的暴力狂欢,借机发泄宿怨者有之,对陌生人无故施加暴力者有之……整个事件中死于普通民众手中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