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志上看完的,边看边用铅笔在杂志上勾勾画画,推测人物的年纪、环境,所对应具体的年份。往后看,发现都在预测内。
不知道是编辑的缘故还是作者的不太在意,里面有些细节写的不太对。印象比较深的是毛线的重量在苏北区域应该用斤比较合适,小说中用的是磅。重量相差不大,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太会用这样一个重量单位。另外一处就是张建设第一次贷款,整个过程有些刻意。如果是人多他心态比较轻松,在储蓄所等待时四顾闲看到贷款的业务或许更好。
小说中隐隐感觉到修国妹的妹妹和张建设是有些暧昧的关系的,只是着墨很少,不甚明显。
小说写的行云流水不见波澜。如长江下游的江面一帆入海。这之前读过她的短篇小说集《稻香楼》中发现有些故事她有些想当然了,这次多少对她的作品按照《长恨歌》期待来准备的,读完有些失望,就是这个水平么!
后面也就释然了,当时对海明威《老人与海》译本中的错误不太理解,翻看原文也是错的。或许作家到了晚期创作时,有些失控,技巧上未失准头,却也难以把控面面完美了。中外概莫例外,也就释然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