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戴锦华笔记5》中讨论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以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为例进行分析。作者表示自己对这些理论并不熟悉,只是浅尝辄止地了解了一些相关视频,但这些二手知识并不能帮助他形成深入思考,也没有精力去阅读拉康的原著。
第一部分讨论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儿出生后通过镜像阶段的经历形成了自我,但自我始终是他者的自我。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视觉完成了与外界的联系,而这个视觉包括了镜子、语言和社会环境的规范。作者提到了镜像理论在解释女性在当今世界面临困难时的应用。
第二部分探讨了眼睛和凝视的辩证法。眼睛既是欲望器官,又是被象征秩序掌控的器官。凝视不同于一般的观看,它将我们的欲望投射到被观看的对象上。凝视使我们逃离象征秩序,进入想象关系,也再次将我们带回了镜像阶段。
第三部分介绍了第二电影符号学,即精神分析电影符号学。作者提到了麦茨对认同、窥视和恋物这三个关键词的强调。观众进入影院意味着接受了影院的规则,将自己的行为简化为视觉观看,通过凝视电影屏幕的方式进入了想象王国。作者还提到了电影创造的迷恋者文化,如粉丝文化等。
第四部分探讨了《情书》中的自我寓言。影片讲述了一个人绝望地试图达到镜中理想自我的故事,每个情节和影像都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前提。作者提到了另一部电影《最后一封信》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但作者表示对拉康的自我寓言概念理解不深,并打算将这个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最后一部分讨论了《情书》中关于创伤和治愈的故事。作者提到了许多人都会遭遇创伤,突然闪回到引发创伤的时期,对此我们依然像一个小孩一样缺乏意识和干预。影片中的人物通过战胜困难和治愈创伤来挽救自己和其他人。并表示自己对于《情书》的理解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探讨,尤其是戴老师对创伤和治愈过程的解读让他深受感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