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仿佛都有一种魔力,可以控制人的喜怒哀乐。音乐一定可算其中一员。当我们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内心会产生很多情感。也许会微笑,也许会泪流满面。听音乐为什么会流泪呢?是感人至深的歌词,让我们想起了从前的自己,还是一段带有回忆味道的歌,把我们带回到曾经的时光。在《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一书中,作者强调音乐其实和人类走路、呼吸一样,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本能。即便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我们也可以分辨自己熟悉的和喜欢的音乐。处理音乐的区域遍布大脑的各个部位,我们天生就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音乐分析相结合,从多方面解读了人类为什么对音乐如此痴迷,音乐为什么是震颤心灵的艺术。本书作者丹尼尔·莱维廷是一位跨界大师,他曾做过自由音乐人、录音师和唱片制作人。如今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经常发表理论文章,进行跨学科研究。音乐与科学的双重加持,让他可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类为什么喜爱音乐这件事。透过音乐这层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所能做的事也许会更多。也让我们对自身内在潜力的挖掘,体会得更深。
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转瞬即逝。如果不采取录音或录像技术,就留不住音乐发生的瞬间。为什么一首十几年前的歌,当你再听到时会泪流满面?那是因为这段旋律又带你回到了从前,又让你想起了当时的自己。一旦旋律入了心,即便没有歌词,只要这段熟悉的旋律一响起,你的思绪马上就飘回了初听的时光。那是感叹自己回不去的青春,也是对曾经年华的一个纪念。这就是音乐的记录作用,它虽然没有视觉形式,但只要在内心打下烙印,当有一个触发点时,它瞬间就会把曾经的画面呈现在面前。
“音乐可以教我们如何认识大脑,大脑可以教我们如何理解音乐,而音乐和大脑的结合又会教我们如何更加了解自己。”书中用将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音乐”这一分类里究竟都包含哪些因素。如音高、音色、旋律、节奏、节拍、和声等。但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即便是同一首歌曲,同一段旋律,如果演绎的人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抽象的概念:“情感”。音乐专长不仅仅是死板的技巧,音乐聆听和欣赏、音乐记忆以及与音乐的关联都是音乐思维和音乐人格的重要方面。究竟怎样在你所演绎的音乐中注入情感,让你的音乐能抓住别人的耳朵,在众多嘈杂的声音中脱颖而出?或者说,一段旋律由普通人或大师演绎出来,为什么会如此不同?作者曾调研过欧美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在演绎的音乐中加入情感答案是:根本没有这样的课,充其量会在一些拔尖的学生即将准备个人独奏会时进行临时指导。这意味着,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专业音乐学生,其实根本没接受过系统的情感训练。有些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应该怎么打动听众了,他们一半都是练琴的时候自己悟出来的。从科学层面来看,音乐家为什么会比普通乐者演奏出来的音乐更能打动人,这也许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的年龄、阅历,以及对待世界的看法,都会不断变化和加深。音乐家喜欢在演奏中不断尝试不同的奏法,以期待不同的音乐体验给人的感受。或者说音乐家想看到人们对于不同音乐体验的反馈。有一些人确实天生就具有别人没有的音乐天赋,但如果去问100个音乐天才,99个都会回答:虽然我有天赋,但我付出的努力也比别人多。这就让我想到,一个人自身的身体条件,或许可以决定他所从事工作的下限在哪里;而经过努力后,他就可以尝试去探索自己的上限在哪里。这个规律放在音乐上适用,放在其他行业也适用。
说回本书的主题《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书中指出,就算是从没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只要他念书时上过几节音乐课,那么如何甄别音乐那种本能也会在听到自己喜爱的音乐时被激发出来。人们会说,这个旋律好听,那个旋律听不懂,或者不好听。人们对于不同音乐风格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因为听觉区别是人人都具备的。所以,要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听音乐其实不必深究,因为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当你听到一段旋律会流泪,会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