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飚老师的访谈风格,让我感到非常熟悉。我的mentor王衍老师也是这种“信息轰炸”式的大白话讲述者。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但逐渐地你会适应,并开始改变自己的角色,进入他所创造的场景。他善于将宏大叙事抛开,注入地方色彩的场景。通过不断的反复阐述,你最终会理解他的经历、他的观点,并将其吸收成为你自己的立场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就像《三体》中所提到的,一副印象派油画的天空与真实的空白天空,哪一个传达的信息更多?大多数人认为油画中的天空笔触细腻,所以信息量更大。但实际上,真实才是拥有最大信息量的。所有构建起来的理论,就像涂抹在画布上的笔触一样,都是对现实情况的多个侧面描绘。我对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推演持有警惕态度,不断回溯真实的参照,这是我心目中坚实的学术立场。
当然,王衍老师谈论的话题不可能很深入,甚至可能出现循环论证的情况。这给豆瓣上的一些人提供了材料,批评他自相矛盾,左右摇摆不定之类的。我个人觉得,有些人的言论并不一定是在攻击他人,反而成为了反映自身的镜子。
你将这段录音材料摘录出来进行讨论,写成了一篇小作文。但是这样攻击作者本人,模糊了他的立场,而没有将自己融入学术话语体系,非常像项飚所提到的那种希望保持距离感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