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才人辈出,巴蜀书香涌现,其中便有千古奇才苏东坡。
我们对于苏东坡的印象,可能来源于他的妙,屡屡贬谪的路途仍不忘满足口腹之欲,“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更兴许是感染自苏轼的豁然旷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下,我们则随着叶嘉莹先生的落笔字句,探幽苏轼词,潜入苏轼独特的精神意境。《叶嘉莹论苏轼词》手稿珍藏版,中有先生亲笔手稿复图,更有注释详细,排版井然,颇具美学。
叶嘉莹先生论苏轼、论苏轼词,有别于从苏轼的人生年历梳理来观照其词作,而是透过词作感知苏轼作词之意境和风格的呈现与转变。“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先生对苏轼的词作所展现特质的概括,不可不谓凝练至极。进而,叶嘉莹先生再探究苏轼词作变化之缘由,从致力于撰写策论疏议到专注词之写作,这同苏轼由满怀大志到仕途受挫的人生起伏经历是相关的。
苏轼词作“用世”“超旷”之特质的形成,既有苏轼本身儒道文化之底蕴,也有北宋重文之风的影响。苏轼屡遭左迁的遭遇经历,更是不断磨砺着他的心志。贬谪路途山水风光,让苏轼寄情高远。欧阳修与柳永的词作在苏轼作词风格形成道路上也有一定作用。
在阅读中,当我们对照叶嘉莹先生的撰述与手稿时,能深切感受到先生治学考究之严谨,手稿中常见删改痕迹。读《叶嘉莹论苏轼词》,读的不仅是苏轼与苏轼词,更是一代文学研究者治学之态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