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当今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即使没有见面,每天跟朋友们、家人们、同事们,也会通过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交往。而且,我们也越来越讲究:微信秒回,不能不回,得搭配表情包回,等等。这一定程度上当然促进了人与人的亲近感,但随之而来的,是“人际关系疲劳”。
最近看的一本书《低耗社交》,就指出了这个现象。书的作者梶本修身,是一位医学博士,长期研究“人体疲惫”的相关项目。在书中他指出,构建人际关系,活跃周围的气氛,其实这是比坐在办公桌前工作更为疲劳的事。而且,越是善于交际的人,越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疲劳”。这也解释了开头那位很善于人际交往的朋友,为何也会感到疲惫的原因。
凡事都讲究适度,无论是善于人际,还是本身就不善于人际;我们是需要一些“避免人际关系疲劳”的技巧,来保养自己的身心健康的。
1、在社交网络上,适当巧妙地保持距离。作者说,不同的人际关系,应该各自有其正好的距离。即,人与人之间相距甚远时可以互相接近,距离过于接近应该稍微疏远一些。这是为了避免造成人际关系疲劳而应该坚持的交往原则。
那么在社交网络上,如何巧妙地与人保持距离呢?作者说,一个是尽量客观地回复消息。比如,在工作中,对于工作事项“有事说事”——比起带有感情的表情包,更多使用“ok”、“好的”等简洁的词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聊天风格,只要在自己的舒适状态,或严肃或活泼都可以。作者还有一个小秘诀是,发送邮件或者发微信消息时,尽量不在末尾加问号。
2、及时从“人际关系疲劳”中复原。可能很多职场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白天工作,晚上应酬,连轴转后回到家里,身心俱疲,而这种疲惫会持续很久,可能要休息几天才能缓过来。书里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机制,相比于过几小时才充分休息一次,及时且短暂的休息更有效。
神经细胞的状态只有ON与OFF两种,要从休息状态切换到活动状态,电信号不能低于某个固定的“阈值”。如果一直使用相同的神经细胞,疲劳会积压起来,与此同时,与神经细胞达到活跃状态的阈值也会上升。举开车的例子说,每3个小时休息15分钟,不如每驾驶1小时休息5分钟更能消除积压的疲劳。而办公室引起的疲劳和人际关系产生的疲劳,也是一样的。不要等到“啊,我已经累坏了,眼睛都睁不开了”才去休息;而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