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天才捕手计划,形式上和真故有点像但方向不同。口述流程可能有团队帮忙润色,如书后几位所示。这个计划做到了资源重新分配,解决了只有灵感或故事但文笔不好,以及只有文笔却无法创作的问题。在没有天才的情况下,唯有团队创作才能维持稳定的质量和产出。
第一册的作者廖小刀从事写作已有十八年。自2018年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最初更多的是知识性分享,后来渐渐升华成故事性。第二册的作者刘八百居然和第一位是大学同学。
实际上,我们很难得知犯罪率、破案率等数据,只能依靠自己不靠谱的见闻在狭小的茧房中。
内页的感觉像那种纹身。开篇是河边的无头女尸,直接通过实验排除了桥上抛尸的可能性。看起来简单,但这种可能性很容易被人忽视。一年之后偶然抓到凶手,但家人对此冷漠无情。我们不像小说中那样可以看到故事的后续。每一个案子都是在与时间竞争。女学生被拐是因为只是单相思,真实情况难免有无奈。整段描述心理描写较为出色。我仍然记得时隔十年偶然侦破的那个案子中,凶手说的那句“是不是这次不干坏事就抓不到我?”“你能忍住”。。。忍不忍可能不是问题,前面那句话似乎是可能的。骨头上的切痕描述了被害的现场。看到这里,我还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原来离骨头那么近。测谎的描写不够细节,但逻辑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小说。关于黑市,很少听说。天字一号案(天地玄黄的天,不是特指某个案子)是因为受害者直接悬赏,逼得进度飞快推进,也是个罕见的例子。在老过道,难得遇到有反侦察意识的人。在同一地址发生了三起事件,死亡特征不典型。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嫁祸、向妓女勒索、一带一的握住把柄,选择特殊人群,看中她们不敢报警。堪比如今的电信诈骗。发案后十年,由于DNA比较有进展,这名凶手改名换姓,但仍被追踪。还有一家四口奇怪的尸体状态,地砖上的血迹保存为证物多年后提取DNA。书中多次提到的Y库立大功,可能还有线粒体用于研究母系遗传。利用不同鞋底,翻供说两个人,且不断改口证词。不同年代的诈骗全部中招。在弑母案中,动机不过是为了得到“尊重”。他甚至在班花面前争面子。所谓“小偷家族”之报复,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只因为“他还是孩子”。
最后三篇合为一案,关于凶宅三任主人的历史。感觉这个案子质量比前面的略低。有些案件看起来过于戏剧化,尤其是弑母案的结尾,真的太会写了。应该是第一册第107页,这句话可以概括大多数的案件——“既不疯狂看上去也不凶恶,缺乏常识,没有一技之长,于是选择了最直接粗暴的方式。”这些案件无非就是色、赌、财等欲望。如果真遇到毫无逻辑的事件,可能就更恐怖了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