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越读越薄,看起来厚厚的一层,总结下面干货没有多少;有的书越读越厚,书里的浓度太多,撒入脑海里之后掀起阵阵涟漪,引起更多思考和想象。
《雕刻》时光就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籍;书里很多内容都引人思考,充满了深入的思考,就像在书里说的,作者替很多不会表达的人,把一些懵懂的意思用他的语言清晰的表述了出来。
书的内容有些散,不同篇章之间也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很像是一种按照时间记录的随笔。我自己最后提炼的脉络就是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碰撞生活、美化生活;
雕刻时光其实就是对时间素材的积累和取舍。先要有生活的积累,但这种积累不是“过日子”,而是用一种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感受和接触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和提取你需要的素材。而你能所摘取的素材的内容,其实就来自你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你对生活的初步艺术化处理。
这个可能跟接近导演的创作过程。在海量的生活素材中,导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剪辑,处理,表达,形成一个形式上独立的影片,让影片中的影响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作者在本书里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他个人电影创作的艺术理念,出发点,以及论述了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所特有的一些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个环节里面让我有感触的几点:
1.电影兼有艺术和商品的特性。我们在影院里看到的大部分是商品属性的电影片,这块更讲究的是工业化的生产,稳定的表达,无障碍的观影接收,希望能最大人数的被接收;而艺术片,讲究的是诗意地表达,个性化的思索和陈述,希望能与部分有心灵感应的人进行交互。
我们有时候看完一些电影,总会说:这电影怎么看懂,其实就是在观影过程中你与作者想要的表达内容没有形成共鸣。
2.电影不是剧本+摄影+音乐的叠加。他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有自己的视听语言和表达逻辑,不同于文学、摄影、音乐;
3.导演的个人表达。商业片的导演,出发点可能就是“好看”,卖座。但艺术片的导演不是从商品角度看待作品,很多时候是用诗歌的方式在处理电影,而这种观影门槛会让很多只看了一次的电影观众摸不着头脑,但就像有些课本和内容你要反复思考一样,有些电影不是为了让你来视听享受的,它就是来触发你思考和联想的;
想想我们观影的过程,在影厅里面,当灯光暗下,荧幕亮起,我们很难得的放下了手机,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内,我们期待与一块荧幕上的内容进行碰撞,碰撞的不是物理上的接触,而是与你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进行碰撞。
优秀的电影人创作的电影,让我们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获得了美学或者生活意义上的享受,引起一些我们的思绪,让我们想到某些人或者事情,让我们对一些增加了期待,让我们内心深处某个地方引起了一些共鸣.....
正是这样独特的体验,带领我们一遍遍走入影院,期待灯光再次暗下的那一刻。
作者在最后一章的时候,又把立意进行了升华,把电影创作上升到了精神文明的高度,非常像我们长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手都要硬的意思。良好的影片不仅让观影的人获得片刻的享受,而且更长远地滋润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美学水平,从而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和充满人文关怀气息。
作者在书里也多次提到广阔深沉的俄罗斯文化土壤对他的影响,作者也有一种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宿命感。查了一下作者的生平,最后也是远离故土,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面,充满了一种对故乡的乡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