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沙添在引言中的一句话:“性格是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但在实际行为上每个人都可能根据环境影响做出改变和调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边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边又感慨某些人好似有“多重人格”。
私以为,真正厉害的人具有极高的适应性,能随年龄、环境变化不断调试自身的行为,但拥有不变的性格底色,或许可以称为底层价值观。
心理学的理论与测评工具多如牛毛,当然最经典且受追捧的无非PDP、九型、MBTI、DISC、大五等。
且关于人格观点形成两个主要心理学派——类型论、特质论。
大五归属于特质论,用多个基本特质描述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构成一个维度。特质论学派认为类型论颇具局限性,导致简单化、片面化、固定化、精致化,忽视人格变化发展的侧面。
我觉得此言论颇有“拉踩”之嫌。比如DISC,也会考虑不同情境下(比如团队其他成员的性格),当局者性格表征——即行为的转化。内在分析——真实的自己——动机、意愿;外在分析——希望呈现的样子——调整行为;总结分析——别人眼中的你——调整后他人接收到的样子。
大五模型中的四个人格因素,意志力、外向性、宜人性、控制力,似乎且几乎可以与D/I/S/C一一对应,情绪性也可呼应上文。
而颇有意思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倍智研究院根据大量的常模及数据分析,将大五人格的各类得分可能划分为了17个家族脸谱。
三高一低:倡导者、创业家、传统者、开发者。三低一高:建筑师、支持者、控制者、探索者。两高两低(梯形,相邻):推广者、实效者、辅导教练、引导者。两高两低(菱形,相对):理想者、演示者。平均(由高到低):通才、变色龙、专家。再叠加情绪变量,颇为复杂。
在实际场景中,若非专业测评师,有大量案例积累,你其实很难一眼分析出对方为17类中的哪一类,进而再去分析要采取何种应对/管理模式。
但脸谱的划分的确更细致,就职场而言,或许也更有实践意义。
所以这本书可能更像是工具书,配套测评工具及测评报告使用更佳。
而若想研究你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不仅限于职场),九型或DISC可能更有意思也更易掌握。
所以,看,类型论也会考虑不同特质的转化,特质论也会将脸谱画像为类型。
所谓的模型,都只是帮助更好的识别、理解、洞察。
人性,其实还是大道至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