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代车辆的兴趣来自于苏轼。当年学《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苏家给哥哥起名苏轼,给弟弟起名苏辙。他们的名字中,“轼”在车上,“辙”在车下。结果弟弟一辈子就没有超过哥哥。我见过很多车辙,但对“轼”这个词完全没有真正了解过。看到这本书后,想到苏轼,我立刻就买了。然后我发现,我以为的是《春秋战车》,其实是《春秋车战》。打开目录一看,哇,我赚大了。除了我想看的车辆之外,还有这些车辆上进行的战斗。有种买一得二的感觉,《红楼梦》里的娇杏回头看了看贾雨村,结果就当了夫人,真是错中又有错的幸运啊。
先简单了解了一下先秦战车的形制,然后常见的词语才变得实际。比如说成语“驷马难追”、“南辕北辙”、“凭轼结辙”。看到第三、四页的叙述和图片,就知道春秋时期的驷马战车是单辕两轮四马,辕在最前面。所以当人们谈论车的方向时,一般用“辕”来代指。比如“南辕北辙”,你明白了吧?车辕的左右两边有两匹马,这叫作驷马。战车已经是古代最快速的交通工具了,所以人们用“驷马难追”来形容再快的交通工具也追不上。在这里,“驷马”也指的是车,但我觉得还是理解为战车更准确。
四匹马拉的车只有两个轮子,这符合轻装上阵的原则。车相对颠簸,所以需要一个“轼”来挡头,这就成了车上必需的东西。苏洵给儿子取名“轼”,也是希望他将来能有所驾驶高马乘坐大车。而弟弟则因为“凭轼结辙”取名苏辙。挺有见识的吧。
了解了战车的知识后再来看车战,会更加清晰,也能读出更深刻的味道。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曹刿论战》。过去读这篇文章时,我只是佩服曹刿的能力,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更佩服鲁庄公的用人之术。过去觉得曹刿和他同乘一车没什么特别的,现在知道战车上只有三个位置,除了御者,鲁庄公把曹刿和自己一起放在了指挥车上。在这个时期的战车上,车左是射箭和指挥的人,鲁庄公占据这个位置;而车右则是近身战斗和执行指令的人,曹刿站在这个位置。在实际指挥中,鲁庄公虽然性急,渴望每次都快速追击,但一旦曹刿制止,鲁庄公就能立刻放弃原来的计划,让出指挥权。这也是这场战斗胜利的主要原因。只有了解春秋车战的知识,才能真正感受到鲁庄公的智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